DC娱乐网

1965年3月5日,退居台湾的国民党二号人物陈诚去世。不过,曾经的“战犯”陈诚在

1965年3月5日,退居台湾的国民党二号人物陈诚去世。不过,曾经的“战犯”陈诚在去世前,让其长子陈履安记录了他66个字的遗言。在这份遗言中,陈诚没有再提及“反共到底”、“反攻大陆”这样的词汇。自1927年,陈诚跟随蒋介石坚决“反共”将近40年,却在临死前,不再提及“反共到底”、“反攻大陆”这样的字眼。 1932年,第18军成立,陈诚当军长,这支部队后来成了他的基本班底。但说实话,第18军刚起步时兵力有限,陈诚为了扩充实力,玩儿得挺狠的。他通过武力整编地方部队来壮大自己,经常在剿匪或围剿行动中,顺手吞并杂牌军。比如1931年调去江西打红军时,他借机把韩德勤的第五十二师残部和一些粤系部队拉进来,硬是把一个师扩成军,还补充了黄埔生当骨干。这样的扩张方式,在国民党军中不算新鲜,但也招来不少怨言,因为吞并时往往动用武力,缴械押人,内部摩擦不断。到抗日前,第18军已经发展到几个师的规模,战斗力在中央军里头排得上号,但也因为派系色彩太重,成了蒋介石用来平衡其他系统的工具。 陈诚跟蒋介石的结缘,从1927年就开始了。那年国民党搞清党,他作为蒋的亲信,带队在南京街头设卡抓人,执行镇压共产党人的任务,从此就铁了心跟着蒋介石的反共路线走。接下来几年,他指挥中原大战,在河南平原上摆开炮兵阵地,对阎锡山和冯玉祥的部队猛轰,帮蒋介石稳住中央军阀地位。1930年代初,他又领军去江西、湖南围剿红军,部队翻山越岭,砍树开路,在瑞金外围推进,造成红军多次转移。第四次围剿时,第18军主力差点被红军重创,两个师被歼,但蒋介石还是给他补充兵力,让他继续干。整整四十年,陈诚的反共行动没停过,从清党到内战,他手下部队在东北和华中战场上反复拉锯,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中,第18军系统部队溃败得厉害,直接影响了国民党大陆的败局。 不过,陈诚的军旅生涯不光是反共,他抗日那段也打得有声有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赶去南京帮忙部署淞沪会战。那场仗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开篇大戏,日军投入精锐师团,双方在上海外围死磕三个月。陈诚指挥第88师在罗店一线顶住日军坦克冲锋,部队用血肉之躯筑防线,阵地拉锯战打得惨烈。第11师在宝山坚守,营长姚子青带全营官兵死守到弹尽粮绝,全营覆没,这事儿在军中传为铁血典型。淞沪会战拖住日军主力,客观上给华北和武汉腾出时间,但国民党部队伤亡巨大,超过30万,陈诚的第18军也损失不小。抗日中期,他升任陆军副总司令,1944年日军“一号作战”扑向重庆,他指挥第六战区在石牌要塞布防。第18军和日军第11军团在山岭间肉搏,部队挖壕设雷,顶住日军多次总攻,炮弹碎石飞溅,官兵用刺刀拼了数周,击退敌军,保住重庆门户。 抗日结束后,陈诚继续在国民党军中掌权,1946年任陆军总司令,指挥内战。但国共对峙下,国民党军队腐败严重,士气低落,陈诚的部队在东北战场上节节败退,华中也守不住。1949年初,他撤到台湾地区,先当台湾省政府主席,后来转行政院长。到了台湾,他开始搞经济建设,主推土地改革,这事儿在国民党历史上算得上他的标志性贡献。1949年搞“三七五减租”,限田主收租不超过产量的37.5%,1951年又推行“耕者有其田”,农民用公债换地,地主转产工业。这套政策让台湾农村稳定下来,粮食产量上去了,也为后来工业化打基础。陈诚在台湾主政时,还加强情报监控,防务部那边他也插手,建起一套监视系统。 1954年,陈诚成了蒋介石的接班人选。国民党在台湾标榜“三民主义”,但内部派系斗争没停,陈诚的土木系势力最大,控制了不少军政要职。他身体一直不好,早年肺病加重,1960年代肝癌复发,1965年3月5日在台北荣总医院去世,享年67岁。临终前,他让长子陈履安记录遗言,一共66字:余一生致力国家民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惟求实而已。余一生不欺人,亦请人不欺余。余一生不负人,亦请人不负余。余一生不负蒋公,亦请蒋公不负余。党存俱存,务求内部团结,前途大有可为。这话听着中规中矩,讲个人操守和党内和睦,没提他四十年反复喊的反攻大陆和反共到底。细想起来,这遗言像是在给国民党高层提个醒,别内斗了,党还在就还有希望。 陈诚去世后,这份遗言在国民党内部掀起波澜。蒋介石看到抄本,沉默了半天,有人建议加点反共反攻的内容,免得动摇军心。国民党治丧组找陈诚遗孀谭祥商量,谭祥是蒋介石干女儿,她一口回绝,说要发就原样,不发拉倒,但不能改。蒋介石最后同意按原文公布,报纸上登出来,党内议论纷纷,有人觉得这遗言回避了核心口号,像是对过去行动的变相反思。陈诚生前还有段旧谊,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他的挚友吴石遇害,吴石是国民党将领,在台湾被枪决。陈诚没公开露面,但暗中帮吴石家属迁台,提供生活费和就业机会,一直持续到他病重。吴石妻子王碧奎带着孩子安顿下来,这事儿在国民党圈子里传开,算得上陈诚少有的仗义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