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0年,汉文帝让群臣劝舅舅薄昭自杀,但薄昭不肯死。汉文帝使出杀手锏,令群臣披麻戴孝,去通知舅舅:“你的葬礼准备好了,就等你死了!”薄昭仰天长叹:“皇上对不起我呀。” 咱们得把时钟拨回去,回到吕后去世,功臣们“诛吕安刘”那会儿。皇位空出来了,选谁? 选谁,可不是看谁血统最高贵,而是看谁“最安全”。 当时最有实力的,是齐王刘襄。他第一个起兵反吕,功劳最大。但他舅舅驷钧,是个狠角色,功臣们怕“刚走一个吕后,又来一个驷钧”。 选来选去,选中了远在代国的刘恒。为什么?《汉书》说得明明白白:“大臣议立后,疾外家吕氏强暴,皆称薄氏仁善,故迎立代王为皇帝。” 刘恒被选中,不是因为他多强,而是因为他妈薄家“仁善”,说白了就是“好欺负”,外戚势力弱,方便功臣们控制。 刘恒也不傻,他知道长安是龙潭虎穴。他派谁去探路?就是他舅舅薄昭。 薄昭这是提着脑袋去的,他见了周勃,确认了这帮老家伙是真心的,才回去报告:“信矣,毋可疑者。” 刘恒这才敢带着老妈薄太后,在薄昭的护送下,进了长安。 可以说,薄昭是汉文帝登基的“首席功臣”之一,是“从龙之功”。 顺理成章,薄昭被封为轵侯,官拜车骑将军。他是刘恒在这世上,除了老妈之外,最亲的血亲,也是新的“国舅爷”。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 刘恒一登基,就发现自己面对的不是温情脉脉,而是功臣们的层层试探。在渭桥,周勃敢拦住皇帝的车,要“借一步说话”;进了宫,发现卫兵都不听自己的。 汉文帝怎么做的?他连夜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和张武,分别掌控了南北禁军和皇宫卫队。请注意,这个核心军权,他没有给薄昭。 这就是第一道裂痕。在薄昭看来:“我冒死帮你上位,你现在最该信任的不应该是我吗?” 而在汉文帝看来:“正因为你是我舅舅,我才要防着你。我被选中就是因为外戚弱,我绝不能让你成为第二个吕禄。” 汉文帝给了薄昭荣华富贵,但薄昭想要的,是“权力”。 真正让汉文帝动杀机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是“周勃案”。汉文帝坐稳后,开始收拾飞扬跋扈的老功臣,第一个就拿周勃开刀,说他谋反,抓了。周勃什么人?他儿媳妇是汉文帝的公主。周勃家人走了另一条路——重金贿赂了薄昭。 薄昭觉得这是彰显自己“国舅爷”地位的绝佳机会。他跑去找他姐姐薄太后哭诉。薄太后一听,立马把汉文帝叫来骂了一顿。汉文帝没办法,只好放了周勃。 这事儿,汉文帝输惨了。薄昭的所作所为,等于公开向全天下宣告:皇帝的决定,可以被我这个国舅爷通过太后推翻。 他触碰了皇权的底线。他证明了自己,和当初的吕氏外戚,没有区别! 如果说这只是“政治错误”,那第二件事,就是“作死”。 薄昭尝到了权力的甜头,开始膨胀。他的侄子薄贵在封地作恶多端,甚至杀了当地的官员。汉文帝派使者去斥责薄昭,让他收敛点。 结果,薄昭一怒之下,把汉文帝派来的使者给杀了。 这下,彻底没得谈了。杀害朝廷使节,等同于谋反。 汉文帝必须杀他。不杀薄昭,他这个皇帝的政令以后就出不了长安城。但他怎么杀? 这是个技术活。薄昭是国舅,是功臣,还是太后的亲弟弟。 当时的大才子贾谊给过建议,对高级别的功臣,要“有礼”。“刑不上士大夫”,不是不杀你,是给你留个体面,让你“自杀”。 于是,汉文帝先礼后兵。他开始不断派大臣们,去薄昭府上“喝酒”。 这“酒”能喝吗?这就是催命符。意思是:“舅舅,看在亲戚一场,你自己了断吧,别让我难做。” 但薄昭不肯死。 他还在赌。他赌他姐姐薄太后会来救他,他赌汉文帝不敢背负“逼死亲舅”的骂名。他就这么耗着。 局面僵住了。全长安的官员都在看汉文帝的笑话:连个舅舅都搞不定,这皇帝当的。 汉文帝被逼到了墙角。他必须出手,而且要快、准、狠。 于是,就出现了标题里那“杀手锏”。 汉文帝下了死命令:所有朝臣,全部披麻戴孝,去薄昭府门前,举行“国葬”,现场哭丧。 这一招,太毒了,也太高明了。 这根本不是在“劝”他自杀,这是在“执行”他的死刑。 对薄昭本人:这是最极致的羞辱。他还没死,葬礼都办了。他“社会性死亡”了。 对薄太后:皇帝这是在演戏给老妈看。“妈,你快看,我没杀他,我是在给他办丧事啊!他‘已经’死了,是他的罪行害死了他。” 对满朝文武:这是最严厉的警告。“功臣们,都看好了。连我亲舅舅,犯了法,都是这个下场。你们谁敢再碰红线试试?” 当薄昭听到满门的哭丧声,看到那些昨天还和他称兄道弟的同僚,今天全都穿着白森森的丧服,他知道,一切都完了。 他最后的依仗——姐姐薄太后,在这场盛大的“政治表演”面前,也无能为力了。 他最后那句“皇上对不起我呀”,是真心话。在他看来:“我冒死帮你夺天下,你现在为了一个使者杀我,你忘恩负义!” 但他到死都没明白,他错的不是杀了谁,而是错在自己的“定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