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线控申丨《法治周末》关注:“银发白”与“检察蓝”共奏和谐新曲

△2025年10月23日《法治周末》

第07版:中国之治

一个由退休检察官组成的“银发调解团”,更是凭着半生积淀的经验与技巧,成为连接法理与民情的关键纽带,让“银发白”与“检察蓝”交织,奏响社会治理的和谐新曲

“你的难处我们都放在心上,可你的伤还没好全,孩子们也着急,咱们一起加把劲,把这道坎迈过去。”在湖北省大冶市人民检察院的检调对接工作室里,一位银发调解员温和的话语,抚平了被害人柯某的激动情绪。

身旁,妇联干部适时给柯某递上一杯热水;不远处,另一位检察官正耐心向犯罪嫌疑人宣讲法律政策,原本紧绷的氛围悄然缓和——这一幕,正是该院“检调对接”机制落地见效的缩影。

近年来,大冶市检察院联合该市司法局、综治中心,在法律框架内兼顾情理,高效化解轻微刑事及民事纠纷。一个由退休检察官组成的“银发调解团”,更是凭着半生积淀的经验与技巧,成为连接法理与民情的关键纽带,让“银发白”与“检察蓝”交织,奏响社会治理的和谐新曲。

图为湖北省大冶市人民检察院两名退休检察官对一起邻里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作为调解员与承办检察官一起释法说理,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杨运红摄

银发“翻译官”:

让法律语言浸润生活温度

面对法律条文与群众理解之间的鸿沟,银发调解员常常化身“翻译官”,将专业表述转化为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的家常话,为严肃法条注入人文关怀。

在一起长达14年的由借款纠纷引发的拒执案件中,71岁的张奶奶罹患重病、急需用钱,而借款人刘某靠打零工抚养两名未成年子女,无力一次性偿还,僵局迟迟无法打破。

检察官走访调查发现,有案外人愿意代偿部分欠款,遂以此为突破口释法说理,说服刘某分期还款,可张奶奶却担心“事情又拖着不办”,坚持一次性付清,工作再次卡壳。

关键时刻,银发调解员没有使用“执行和解”“分期给付债务”等法律术语,而是婉言相劝“有我们盯着后续还款,总比把人逼急了一分钱拿不到强,您说对不?”一番贴心话语让张奶奶放下顾虑,刘某也当场承诺按时还款,一桩多年积案就此画上句号。

温情“破冰人”:

先解心头结再破矛盾局

面对冲突,调解团队有妙招——先用“背对背”沟通疏解情绪,再寻找化解纠纷的突破口,帮助双方走出心理的“死胡同”。

村民叶某与方某本是邻居,因琐事动了刀,导致方某轻伤。检察官了解到“双方见面易冲突”,与银发调解员讨论后决定,采取“先倾听诉求,再批评教育,最后谈和解”的思路。

检察官带领调解团队,将方某请至村委会沟通室,递上一杯热茶,耐心地听他倾诉:“好好的邻居闹到这份上,我心堵得慌,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你的委屈我们都懂,今天来就是帮你把事解决好。”一名调解员轻声安抚方某后,又找到叶某,指出其行为已涉嫌故意伤害罪,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叶某表示认错悔过,愿意向方某道歉,却担心对方不愿原谅。

调解员见状,顺势引导其换位思考,“换个角度想想,要是你被人伤了,对方连句软话都没有,你心里能舒服吗?先真心实意道歉,再跟人家商量赔偿的事,说不定就有转机。”

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不仅解开了矛盾,更让邻里情重新回暖。

经验“传承者”:

智慧点亮青年成长之路

在大冶市检察机关,银发调解员不仅是矛盾纠纷的化解者,更是青年检察官开展群众工作的“引路人”。他们把半生的群众工作经验,提炼总结成“三看二辨”工作法——看眼神、观肢体、察表情,辨别“真实诉求”与“妥协空间”,为调解找准切入点,通过案例复盘、现场带教,把“看家本领”传授给青年干警。

这些方法在程氏兄弟纠纷案中初见成效。兄弟俩因建房发生争执,哥哥一时冲动致弟弟骨折,亲情出现裂痕。检察官助理、青年干警小李在银发调解员指导下开展调解:对哥哥既宣讲“故意伤害要担责”的法理,又提“兄弟血脉相连”的亲情;对弟弟既共情“被亲人伤害”的委屈,又劝“遇事多体谅”的包容。

调解中,小李敏锐地捕捉到兄弟俩反复提到的“一时冲动”“不懂事”“从小一起长大”等话语,判断他们其实是希望“被理解、被认可”,辨别出亲情是可撬动的“退让空间”。小李抓住机会,让兄弟俩坐下来沟通。经过一番疏导调解,哥哥诚恳道歉并积极赔偿,弟弟也放下怨恨主动免赔,兄弟俩握手言和。

从乡村调解室的恳切长谈,到检调对接中的经验传承,“银发白”与“检察蓝”交织出基层矛盾化解的新风景。自今年3月大冶市检察院“银发调解团”成立以来,已成功化解一批矛盾纠纷,促成20余件刑事案件和解。大冶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易娜表示,该院将继续深化检调对接机制,以真诚消弭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