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部前印太事务助理部长瑞特纳最新研判:大陆攻台不一定是2027年,提前或延后都有可能;只要解放军评估可以实现“快速、突然和低成本”地拿下台湾,且成本是在中国大陆可接受的范围内,就是攻台时机。“我不认为中国大陆‘犯台’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时间点,而是看在他们怎么评估美国和台湾的能力,以及他们自己的能力。” 瑞特纳看得很明白,大陆那边盯着的是三个关键指标:快、突然、低成本。这三个词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全是实打实的军事和政治算计。“快速”是啥概念?就是要快到台湾那边来不及反应,快到美国航母战斗群还没从关岛或者日本港口开出多远,仗就已经打完了。 解放军这些年在台海周边的演习,基本上都是在演练这个剧本,各种弹道导弹、巡航导弹、远程火箭弹齐上阵,第一波就要把台湾的机场、港口、雷达站、指挥中心这些关键节点给砸瘫痪。 紧接着就是大规模的空降和两栖登陆,用最短的时间把主力部队送上岛,形成碾压之势。 这个“快”字,就是要打一个时间差,让台湾的防御体系瞬间失能,让美军的驰援变成马后炮。 毕竟,拖得越久,变数就越多,国际舆论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成本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然后是“突然”,这招更狠。 现代战争讲究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大陆现在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中短程导弹库,还有各种无人机、电子战飞机,完全可以做到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动一场饱和式打击。 可能前一分钟大家还在刷着短视频,后一分钟导弹就已经从天而降了。 这种突然性,能最大限度地瓦解对方的抵抗意志。 你想啊,当你的指挥系统被切断,通讯全靠吼,天上的飞机还没起飞就被炸在跑道上,海上的军舰刚出港就被鱼雷盯上,普通士兵心里会怎么想?抵抗的信心可能瞬间就崩了。 突然袭击就是要制造这种混乱和绝望,让整个防御链条从内部开始瓦解。 最关键的还是“低成本”,这个成本不光是钱,更是政治和军事上的综合代价。 大陆要的是一场可控的、速战速决的局部战争,而不是一场旷日持久、拖垮国力的全面冲突。 如果评估下来,打台湾要付出几十万解放军伤亡,经济倒退二十年,还要面临西方世界毁灭性的全面制裁,那这个账就算不过来,肯定就不会打。 但如果评估认为,凭借现有的军事优势,可以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解决战斗,自身损失微乎其微,而且能把军事行动控制在台岛范围内,不让战火蔓延到大陆本土,那么这个成本就是“可接受的”。 瑞特纳说的“看他们怎么评估美国和台湾的能力,以及他们自己的能力”,核心就在这里。 这是一场动态的、实时的实力对比。 美国和台湾的能力,是大陆评估天平上的一个关键砝码。 美国现在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部署,虽然看着挺唬人,但真要介入台海冲突,挑战巨大。 那些驻日韩的军事基地,都在解放军中程导弹的覆盖范围之内,战时第一时间就会被重点关照。 B-2、B-21这些隐身轰炸机确实厉害,但它们从关岛或迪戈加西亚起飞,航程远,支援周期长,而且面对大陆越来越严密的防空体系,突防风险极高。 F-22、F-35这些战斗机,航程有限,必须依赖前沿基地,而这些基地恰恰最脆弱。 美国最倚仗的,其实是那七十艘核潜艇,它们是真正的威慑王牌,可以潜伏在深海,发动致命一击。 但核潜艇也不是万能的,中国这些年在反潜作战上投入巨大,各种反潜巡逻机、水面舰艇、海底声呐阵列织成了一张大网,虽然不敢说能全部揪出来,但也能极大压缩美国核潜艇的活动空间,增加其行动的风险。 台湾自己的能力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年虽然也买了一些美国武器,搞了一些“不对称作战”的口号,但跟大陆的军力差距是肉眼可见的。 台湾的军队规模、装备水平、后勤保障能力,都远远不是解放军的对手。 而且台湾是个岛屿,资源有限,战略纵深极小,一旦被封锁,撑不了多久。 大陆现在对台湾的军事、经济、外交压力越来越大,就是在不断削弱其抵抗能力和抵抗意志。 当大陆觉得台湾已经成了瓮中之鳖,美国又不敢轻易下场,或者下场也改变不了战局时,那个“低成本”的窗口期就出现了。 所以,瑞特纳的研判其实很实在,2027年这个时间点,更像是一个内部考核的deadline,而不是对外宣战的D-Day。 解放军会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密切观察美台的动态。 哪天大陆的决策者们坐在会议室里,通过沙盘推演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我们现在动手,能在一周内结束战斗,自身伤亡控制在几千人以内,经济影响可控,美国最多就是口头谴责和几轮制裁,军事介入的意愿和成功率都很低。 那么,那一天可能就是攻台的时机,也许是在2027年之前,也许是在之后。 这个决定权,完全掌握在大陆自己手里,取决于他们对“快速、突然和低成本”这三个要素的最终评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