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与反诈相互甩锅,到底是谁在推责任?银行内部人发声 一名深耕银行业多年的从业者,她说:如今最大的期盼,竟是盼着有律师能为储户维权起诉,还行业一个清晰的执业边界。在电诈防控的大背景下,银行似乎渐渐偏离了“资金保管者”的核心定位,陷入了权责错位的尴尬境地。 打击电信诈骗本是公安与电信部门的法定职责,他们有专业的侦查手段和监管权限。可现实中,储户一旦遭遇诈骗,银行却常被推上追责前台。更令人费解的是,银行竟被赋予了“资金用途审查官”的隐性角色——明明没有法律授权,却要对储户的取款理由刨根问底,这既越界又低效,反而让正常业务办理变得举步维艰。 这场权责混乱的闹剧,在记者的调查中暴露无遗。建行东城支行直言“按反诈中心要求执行”,将问询行为归咎于外部指令;而另一家支行却称“一万元以上备案是常规操作”,暗示这是行业内部规则,还强调“正常用途均可取款”。可当记者转向东营反诈中心求证时,对方却直接撇清关系,明确表示“银行自主决定是否询问,与我们无关”。 各执一词的背后,是银行内部执行标准的严重割裂。有网点说一万元取款就要核实用途,有网点则将门槛提至两万元;ATM机更是直接设置五千元取款上限,让急需大额现金的储户束手无策。没有统一的执行准则,没有明确的权责划分,银行一线员工在操作时左右为难,而储户则成了这场混乱中最无辜的受害者。 他们带着合法证件前往银行取款,却要面对工作人员的反复盘问,解释资金用途如同“过关斩将”;遇到不同网点的不同要求,投诉无门只能来回奔波。银行本应是储户资金安全的守护者,如今却因权责不清让储户陷入“取款难”的困境。 期待这场争议能推动相关规则的明确:让银行回归金融服务的本职,让反诈工作回归专业部门的职责范畴。唯有权责清晰、标准统一,才能既筑牢反诈防线,又保障储户的合法权益,让银行业务在规范的轨道上良性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