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这五位中亚国家总统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这五位中亚国家总统都坐在白宫。真正的交易核心在于中亚巨大的矿产财富,尤其是哈萨克斯坦新发现的超过 2000 万吨的稀土储量,以及该地区估计价值高达 1800 亿至 2500 亿美元的矿产资源。这些都是半导体、电动汽车和先进国防系统所需原材料。   说白了,美国正使劲撬动中亚的矿产格局。他们通过升级“C5+1”对话机制到元首级别,把经济合作和安全议题打包在一起谈。   这手牌打得挺精明,一面强调支持中亚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一面又承诺在边境安全、反恐这些事上提供帮助,这明显是想拉近关系,为更深度的合作铺路。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虽然嘴上说峰会不针对任何国家,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就是在俄罗斯的后院和中国的两侧寻找战略支点。   哈萨克斯坦新发现的那个超大型稀土矿,预估资源量超过2000万吨,储量仅次于中国和巴西,这无疑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牢牢吸引着美国的注意力。像钨、稀土、铀这些矿产,现在是制造芯片、电动汽车电池、高端军工产品离不开的“工业维生素”,甚至可以说是“科技命脉”。   美国国防部早就把钨这类矿产列为“关键战略物资”。全球超过80%的钨供应长期依赖中国,这让美国在战略上非常没有安全感,生怕在关键时刻被卡脖子。所以,他们拼命想在中亚开辟新的供应来源,构建一条“去中国化”的关键矿产供应链。   美国企业在中亚的推进速度相当快。比如在哈萨克斯坦,一家美国私营矿业公司Cove Capital LLC就从中国企业几乎快要敲定的合作中,硬是拿下了大型钨矿项目70%的控股权。这不单单是商业竞争,背后显然有美国政府的强力推动。   报道提到,特朗普政府向哈方传递了“选边站”的信号,这无疑让哈萨克斯坦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美国企业还在乌兹别克斯坦锁定了稀土与铜矿的勘探权,甚至顺手拿下了哈萨克斯坦价值42亿美元的铁路合同,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就是想快速在中亚的资源布局上形成实质性突破。   为了支撑这套战略,美国正在动用其资本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作为诱饵。美国进出口银行已经承诺为中亚的关键矿产项目提供高达10亿美元的融资。欧盟也紧随其后,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构建战略伙伴关系,忙着为关键矿产项目筹集资金,升级相关的基建。   美国推动的“C5+1经济能源走廊”以及支持“中间走廊”建设,目的都是升级中亚地区的物流通道,好让这些宝贵的矿产资源能更顺畅地运出去。他们甚至提议发起“C5+1关键矿产对话”,就是想建立一个从勘探、开采到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开发体系,牢牢握住主导权。   面对中美这样的大国,中亚国家普遍玩的是高难度的平衡术。他们不太愿意彻底倒向任何一边,而是更希望通过“C5+1”这种整体框架与大国周旋,这样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筹码和回旋空间。   像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就公开表示希望扩大与美国的经贸合作,但同时他也和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往来。这种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恰恰说明中亚国家内心深处不愿成为任何单一强权的附庸,他们想的是如何利用大国的竞争来最大化自己的国家利益。   中国在中亚的经营是长期且深入的,已经打下了很扎实的基础。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建设了中欧班列、油气管道、电站公路这些实实在在的互联互通项目,形成了紧密的经贸网络。中国倡导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互尊互信、互利互助的“中国—中亚精神”,强调的是平等互利和共同发展。   这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融合建立起来的信任纽带,比起美国主要聚焦于矿产提取的合作模式,往往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美国可以凭借一时的政治和经济手段拿下一两座矿山的开采权,但想轻易切断中国与中亚国家多年积累起来的全方位合作链条,恐怕没那么容易。   这场围绕中亚矿产的博弈,表面上看是资源和商业利益的争夺,骨子里却是合作模式与发展理念的较量。美国更倾向于一种排他性的、以确保自身供应链安全为首要目标的零和策略。而中国则更注重通过共建共享,帮助当地提升基础设施和发展能力,追求的是共赢的局面。   这两种不同的思路,中亚国家心里自然有杆秤。长远来看,哪种模式更能给地区带来持久的发展和稳定,哪种模式才能真正赢得人心,站稳脚跟。美国可以凭借其资本和技术优势短期内获取大量资源合同,但若缺乏对地区国家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深度回应,其战略的持久性将面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