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长期阻碍中国统一的就是马英九这类人。他们的做派一向狡猾。在他担任领导人那几年,从美国买武器的脚步从没停过;而另一边,台企靠大陆市场赚得盆满钵满,近二十年来拿走了几千亿的红利。 这种“嘴上讲和平、行动上求分裂”的姿态,看似中庸稳妥,实则是利用两岸关系的温差,谋取政治利益。 2014年“太阳花学运”爆发时,学生冲进“立法院”,让本可以推进两岸经济融合的《服贸协议》彻底搁浅,马英九并未果断处理,反而让事态继续扩大。 那一刻,他没有维护两岸合作,而是纵容了“反陆”氛围的蔓延,有人说他软弱,有人说他有意为之,但结果都是一样的——把两岸经贸融合的契机亲手葬送。 经济方面,他确实让台湾尝到了大陆市场的甜头。2010年签署的ECFA协议,每年为台湾企业节省了巨额关税,台商借此赚得巨额利润,而台当局却筑起政策壁垒,限制大陆资本入台。 “戒急用忍”成了他任期内最讽刺的标签,半导体、渔业、农业看着似乎风光,但大陆市场的红利最终没有流向普通百姓,石斑鱼价格被压低,农民辛苦反倒无利,这种单向获利模式,只是马英九用来平衡岛内政治的手段。 在人文交流上,他也打着“开放”的旗号。陆配的身份证发放时间从六年缩短为四年,大陆学历在台湾得到承认,看似进步,但涉及实际权益的事情,他始终躲闪。 陆生纳入健保从2012年拖到他下台都没解决,“三限六不”政策也一直没松口,陆生不得打工、不得就业,既不给奖学金也不给身份保障,所谓“促进交流”的光鲜口号,最终成了纸面功夫,两岸青年之间的距离,不但没有拉近,反而更加陌生。 真正让人警惕的,“和平外壳下的军购”,他任内八年,台湾向美国下的军火订单累积超过201亿美元,比李登辉、陈水扁时期加起来还多。阿帕奇直升机、爱国者导弹、黑鹰直升机……一项接一项的采购,让台湾成为全球人均军购最高的地区之一。 更荒唐的是,这些花巨资买来的装备,大多是美军翻新的旧货。嘴上说要让台海安全,实际上却是在为美国军火商做生意。 更讽刺的是,等他卸任后,却跑去批评军购,说这不过是“钱坑法案”,美国不可能为台湾流血牺牲。这番话听起来像是醒悟,实则是推责。 他当年提出“国防预算不低于GDP3%”,结果除了2009年,其他年份都没做到,到2016年退休那年,比例降到2.09%,他想讨好美国,又不敢得罪民众,最后两边都在演戏。 时至今日,马英九的政策阴影仍在延续,赖清德上台后继续增加军购,2026年防务预算飙升到9495亿新台币,占GDP3.32%,重军备、轻民生的趋势更加明显。 相比之下,大陆始终在推动务实的融合——金门供水、台胞信贷便利化、创业政策落地,都是释放善意的具体行动,而非口号。 反观马英九那些年,一边收大陆红利,一边筑起心理和政策的高墙,这种“温水隔岸”的做法看似稳健,实则最具破坏力。 如今,当岛内的民生预算被军费吞噬,当两岸的互信被不断消磨,才更能看清这一切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