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时隔近两年,近日日本北海道6吨冷冻扇贝近日运往中国,成为核污染水排海后首个恢复对

时隔近两年,近日日本北海道6吨冷冻扇贝近日运往中国,成为核污染水排海后首个恢复对华出口的水产品类,后续还将有海参等产品跟进。消息一出,有人关注贸易回暖,有人担忧餐桌安全,其实这场“有条件恢复”的背后,藏着更值得深思的细节。 首先必须明确:这不是全面放开,而是“划红线式重启”。中方早已划定三大硬门槛:福岛、东京等10个高风险都县直接拉黑,日本企业需重新注册备案,进口产品必须三证齐全(卫生证书、放射性检测证明、产区证明),每一道都瞄准“安全底线”。但即便如此,网友的担忧依然合理——核污水里的碳-14半衰期长达5730年,会通过食物链富集,而扇贝作为滤食性生物,本就是放射性物质的“天然收集器”,单次检测合格≠长期安全无忧。 其次,这场贸易重启是“双向需求”而非“单方面救济”。对日本而言,中国曾是其水产最大买家,2022年出口额达43亿元,禁运后暴跌至仅2亿元,即便开拓了欧美、东南亚市场,仍难掩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而对中国来说,部分水产加工企业长期依赖日本带壳扇贝进行深加工转销,禁运期间曾面临供应链断裂,此次恢复进口也能缓解行业困境。但要注意,日本水产占中国消费市场的比例不足1%,275元/公斤的批发价远超国产扇贝的43元/公斤,对普通消费者的影响其实有限。 最核心的底线从未改变:餐桌安全永远大于贸易利益。中方同意恢复进口,是基于科学检测和世贸规则的理性选择,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对消费者而言,避开禁区产地、核查进口资质、优先选择国产水产,都是简单有效的自保方式;对监管部门来说,持续强化抽检、严格执行退运机制,才能守住14亿人的健康防线。 说到底,日本水产要真正重建信任,光靠检测报告远远不够。停止核污染水排海,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这场“破冰”是贸易的试探,更是对责任的考验——毕竟,太平洋不是私属下水道,食品安全也没有“试错空间”。 你会考虑购买恢复进口的日本水产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