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县人民法院杨慧
下午,一位老大爷来到法庭立案。
走进调解室,他步履迟疑,手里紧紧攥着一份皱巴巴的起诉状,神情有些局促。
我接过材料,发现内容写得比较零乱,时间、金额、借款细节都需一一厘清。老人听力不太好,我主动从办公桌后走了出来,搬了把椅子坐到他身边,想让他感觉更自在些。
“您别急,慢慢说。”我放慢语速,提高音量。
每问一个问题,我都仔细留意他的反应。书记员小杨在一旁配合着,耐心记录。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梳理,原本零散的事实和证据渐渐清晰起来。
看着老大爷从最初的茫然,到后来的眉头舒展,连连点头说“懂了、懂了”,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正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让法律从条文走进人心,真正服务于民。
傍晚时分,老大爷又来到法庭。
他提着一个牛皮纸袋,一股热腾腾的糖炒栗子香气扑面而来。“这是刚炒的板栗,还热乎着……你们辛苦了!”他有些腼腆地将纸袋递了过来。
我和小杨相互愣了一下,然后赶紧起身。那栗子香气扑鼻,更让人动容的,是老人那份朴实、真挚的谢意,心里暖暖的。
我扶住老人的胳膊,诚恳地说:“老人家,您的心意我们特别感动,但这板栗我们不能收。帮您把事情理清楚,是我们分内的工作。您能弄明白,我们就很开心了……法院有纪律,还请您理解。”
听完我的话,他眼中掠过一丝失落,轻声说:“是我考虑不周。”他慢慢将板栗收了回去。
望着老人略显佝偻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我心中感慨万千:法官身披法袍,守护的是公平正义的天平,但胸膛里跳动的,始终是一颗与百姓共情的心。
那袋未能收下的糖炒栗子,承载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认可,它早已超越了物质本身,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温暖并砥砺着我们为民司法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