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陈浩武发的视频说,秦帝国突然崛起灭了六国,可能源于波斯文明的映照。 陈浩武的名字带着“武大博士”的光环,本应是学术严谨的代名词,可他跨界谈论历史的这番言论,实在让人跌破眼镜。作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者,他既没有史学研究的专业背景,也未参与过相关考古项目,却凭着“走访80个国家和100个地区”的经历,就对秦帝国崛起的根源下了结论。他在视频里一口一个“我觉得”“可能相关”,全程没有拿出任何考古报告、文献记载作为支撑,甚至把史学界公认的“商鞅变法促成秦统一”说成“文学化表述”,轻飘飘抹杀了这场变革对秦国的深远影响。 他的核心论据听起来煞有介事:波斯有行省制,秦就有郡县制;波斯有统一度量衡和御道,秦就有书同文、驰道;甚至连秦始皇铸造十二金人,都被他说成是“借鉴波斯祆教十二大神”。可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能发现,这些说法全是牵强附会。春秋初期,楚国就已经灭掉权国设立权县,这是中国设县之始,比波斯帝国的行省制早了两百多年,战国时期各国更是普遍推行郡县制,秦不过是将其全面推广而已。统一度量衡、修建道路的理念,早在西周就有雏形,周王朝的礼乐制度、交通网络早已为华夏大地奠定基础,怎么就成了波斯文明的“映照”? 更关键的是时间线根本对不上。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30年就被亚历山大灭亡,而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中间隔着整整一百年。陈浩武口中“东逃的波斯祆教祭司”,即便真的存在,也只能赶上战国中期,怎么能“映照”出几十年后才统一的秦帝国?他视频里把“度量衡”错说成“度同衡”,连基本概念都混淆,却敢对文明起源这种严肃议题下论断,真的让人匪夷所思。 秦国的崛起,是几代人筚路蓝缕的结果,有完整的历史逻辑和考古证据支撑。商鞅变法确立的军功爵制,让秦国士兵“勇于公战”;关中平原的水利工程,让秦国粮食产量稳居六国之首;秦国的冶铁技术有完整的矿坑、作坊遗址佐证,出土器物的数量和工艺,远超同期波斯的零星遗存。这些实打实的成就,都是华夏先民在土地上摸索出来的智慧结晶,跟远在万里之外的波斯文明没有半毛钱直接关联。 陈浩武之所以抛出这种论调,说到底还是为了博眼球。在流量至上的时代,“颠覆常识”“跨界大发现”的言论更容易出圈,他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博士”身份背书,把没有实证的主观臆测包装成“学术新见”。可学术研究从来不是“我觉得”就能成立的,历史学讲究“论从史出”,每一个结论都需要文献、考古、时间线的多重验证,而不是靠“走访多国”的见闻就随意推断。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的言论本质上是否定华夏文明的本土创造力。从甲骨文到秦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青铜技术到冶铁工艺,华夏文明的发展有清晰的传承脉络,有无数考古遗址和文献记载作为支撑。难道华夏大地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还需要靠外国文明来“背书”吗?这种把自家文明成就归因于外来影响的说法,不仅缺乏学术严谨性,更伤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没有任何实证的主观臆测,能算得上学术探讨吗?经济学博士跨界历史研究,难道就可以抛弃基本的考据原则?学术自由不等于信口开河,跨界探索也不能脱离事实根基。秦帝国的崛起,是华夏文明内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数先民用汗水和智慧铸就的辉煌,这一点,任何没有实证的言论都无法动摇。 学术研究需要开放的视野,但更需要严谨的态度。尊重历史、尊重实证,是每个研究者的基本底线,也是对文明的敬畏。那些为了流量而随意曲解历史、否定本土文明的言论,终究会被历史和学术共同体所摒弃。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