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蔡英文到沈伯洋,德国政客一次次突破中国底线。德国人为何会如此呢? 这里我们不妨从中德产业链竞争,看德国政客最近为何上蹿下跳!甚至一次次邀请台湾反华分子赴德发表演讲,参加反华集会。 先说汽车行业。现在传统燃油车正在被新能源汽车冲击,这个趋势非常明显。像BBA(奔驰、宝马、奥迪)这些德国王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已经被我们的国产品牌压过了一头。而反过来看,中国的比亚迪在德国市场却卖得特别好,哪怕有关税门槛,今年前三季度在德国的销量还是暴涨了560%,甚至超过了特斯拉。今年1到7月,中国品牌在整个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占到了15%的份额,比去年快翻了一番。 再看机械制造领域。我们的产品质量提升很快,价格又有优势,德国企业虽然在一些高精尖技术上还是领先,但他们自己也承认日子不好过。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都说了,有三分之一的企业觉得现在经营状况“糟糕”或“非常糟糕”。 绿色能源这块就更明显了。德国本来想大力发展绿色科技,结果却被中国产业“卷”到了。全球光伏产品中中国占了85%,德国自己只剩3.1%的份额,而且他们87%的太阳能设备都得从中国进口。电池方面,中国掌握了全球70%以上的锂资源加工和技术专利,德国想建电池厂还得靠中国的技术和供应链。 最后是工业4.0这个概念。本来这是德国提出的战略,但现在不少实打实的高端制造反而转移到中国来了。比如大众在合肥建了智能生产线,带过来2000项专利;巴斯夫在湛江建了超大生产基地。2021到2023年,从德国流出的资本高达6420亿欧元,中德共建的工业园区超过60个,吸引了2000多家德国企业。 从这四个方面看,德国在汽车、机械、绿色科技等核心产业上都感受到了中国的竞争压力,连工业4.0的一些核心环节也在向中国转移。这种经济格局的变化,自然会让德国国内产生焦虑。在西方政治中,政客往往代表背后资本的利益,当他们的“蛋糕”被触动,市场被挤压,一些政客就会通过打“中国牌”来转移压力。所以我们看到德国一些政客的反华言论增多,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这种经济竞争在政治上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