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调研| 脑机接口产业化加速,全产业链核心标的梳理

一、行业背景:政策与技术双轮突破,国产侵入式产品开启商业化元年

2025年,脑机接口(BCI)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进程显著提速,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形成共振。政策端,工信部等七部门明确“2027年关键技术突破、初步建立产业体系”目标;国家医保局新增“脑机接口置入费”“适配费”等价格项目,加速临床应用与收费;工信部更将脑机接口列为未来产业重点培育方向。技术端,国内企业频传捷报:11月,上海阶梯医疗“植入式无线脑机接口系统”成为国内首个进入NMPA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的侵入式产品,标志国产侵入式脑机接口从临床验证迈向市场准入;岩山科技通过sEEG电极+脑电大模型实现中文精准识别,为渐冻症患者提供沟通可能;非侵入式电极技术(如柔性触觉传感器)逐步适配消费级场景。

全球竞争中,Neuralink计划2029年推出Telepathy设备,但国内企业已在部分领域实现技术反超(如岩山科技60ms超低延迟操控性能超越Neuralink早期版本),产业化进程进入“抢跑期”。

二、产业链全景:上中下游分工明确,技术与场景双轮驱动

脑机接口产业链可分为上游(电极/芯片)—中游(脑电处理设备)—下游(应用场景)三大环节,各环节技术壁垒与商业化节奏差异显著,需针对性挖掘投资机会。

(一)上游:电极与芯片,技术壁垒最高的“卡脖子”环节

上游决定脑机接口的信号精度与稳定性,是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所在,重点关注植入式电极/芯片与非侵入式电极/芯片两类技术路线。

1.植入式电极/芯片:医疗场景的“信号基石”

高德红外(002414.SZ):子公司苏州能斯达开发的0.1mm柔性触觉传感器,适配非侵入式脑电采集模块,非侵入式硬件进度居A股第一。柔性电极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延长信号采集时长。

伟思医疗(688580.SH):聚焦植入式电极的生物相容性优化,其微电极阵列(256导以上)在癫痫精准定位场景中已进入临床验证,长期信号稳定性突出。

汉威科技(300007.SZ):子公司苏州能斯达开发0.1mm柔性触觉传感器,非侵入式硬件进度A股第一,适配脑电采集模块。

创新医疗(002173.SZ):参股公司博灵医疗(参股40%)开发BCI-4000植入式系统,植入式硬件进度A股第二。

2.非侵入式芯片:消费级场景的“入口钥匙”

翔宇医疗(688626.SH):自研多模态脑电采集设备,下半年将获多款“脑机接口”命名二类证,芯片支持脑电+眼动多模态融合,适配康复领域。

佳禾智能(300793.SZ):全资子公司思派康拥有12通道脑电传感器发明专利,头戴设备可用于游戏意念操控,适配移动终端实时解码。

南京熊猫(600775.SH):承担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多模态人机交互系统集成关键技术”,整合脑电、语音、手势等多维度交互技术。

(二)中游:脑电处理设备,数据与算法构建壁垒

中游负责脑电信号的采集、分析与传输,核心能力在于低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