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2年,严嵩倒台,徐阶取代他成为首辅,徐阶之子劝道:“爹,当年严嵩处处欺压您,如今就应该整死他!”不料徐阶怒斥道:“混账东西!若无严嵩,便无我今日,怎么能忘恩负义呢!” 这一声怒斥,让旁人都愣住。徐阶的语气干脆,不给任何回旋余地。他的儿子原以为父亲登上首辅之位后,定会借机彻底清算旧怨,却没想到得到这样的回答。 几个月前,朝堂气氛早已悄然变化。严嵩父子权势凋损的迹象不断显露,外界都盯着他们的动作。朝中官员陆续向皇帝递交弹劾材料,其中不少内容直指严世蕃积累的权势与金钱。指控有确凿证据,也有流传许久的传言,交织在一起,影响越来越大。 皇帝在多次批阅奏疏后产生疑虑,也开始怀疑严嵩掌权多年是否已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随着质疑声扩散,一纸旨意让锦衣卫前往严家抄查。账册堆在地上,每翻开一页,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往来款项,名字密密麻麻,牵涉的官员多得让人难以计数。严世蕃被带往诏狱,严嵩被褫职,朝堂从此迎来巨变。 这些过程发生时,徐阶没有显露半分欢喜。他在外界看来更像是冷静的旁观者,只在必要场合参与审议。他的位阶逐渐提高,直至被任命为首辅,他依旧保持克制。 权力交接一完成,许多人便开始猜测他的下一步。严嵩年事已高,失势后只能在家中等候处置。有人劝徐阶安排重判,也有人提议趁机处理严氏旧部,但他都没有照办。他在私下说得很清楚:若让皇帝看到新旧首辅之间存在私人恩怨,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猜测,甚至可能动摇皇帝对内阁的信任。 严氏势力消散,朝堂重新洗牌。大量被压制的官员得以恢复职位,一些在地方治理中有实绩的人重新回到中央。徐阶在其中起到协调的作用,使人事更替维持在可控范围。朝政恢复正常运转后,新帝即位,他仍被倚重,直到年事渐高才告老回乡。 早年,徐阶因言辞触怒皇帝,被贬离职,就是在严嵩主持朝政时得到机会重新入阁。那次复出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使他有机会进入皇帝视野。他对此始终心怀记忆,所以在儿子提出报复念头时会那样反应。 他的回绝是清楚当年的复杂人情。严嵩在明朝权势极盛,是事实,但他在某些关键时刻确有举荐之恩。徐阶明白,如果自己因私怨斩断这层关系,会削弱名望,更会破坏自己为政时维持的稳定。 这场明代官场最有代表性的权力交替,只看结果会觉得简单,但倒推到根源,却是一连串深思熟虑与微妙平衡构成的局面。徐阶能够在动荡中站稳脚跟,依靠的正是对旧事的谨慎态度与对人心的精准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