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日本领土危机再度浮现!原来不光琉球有问题,就连北海道也不是日本的。   在联合国

日本领土危机再度浮现!原来不光琉球有问题,就连北海道也不是日本的。   在联合国大会上,一场看似普通的外交交锋,却意外掀开了日本领土问题的遮羞布。   中国代表在会上批评日本对原住民长达数十年的歧视政策,这番话让东京方面坐不住了,立刻要求撤回相关言论。   可这一来,反倒把尘封已久的琉球和北海道问题重新摆上了台面,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琉球群岛和北海道,一个在南,一个在北,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可背后却有着惊人相似的历史路径。   两者的归属问题,不只是法律上的模糊账,更是日本近代扩张过程中留下的历史悬案。   琉球的故事,得从几百年前说起。1372年,琉球王国主动向明朝纳贡,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不管是册封国王,还是政治制度、文化语言,琉球都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王位继承也得靠中国皇帝点头才能算数。   这种关系一直持续了几百年,哪怕1609年日本萨摩藩武力入侵,琉球依旧同时维持着对中国的朝贡关系。   真正的转折在1879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强行派兵占领琉球,把王室迁到东京改成“平民”,连个说法都不给,直接宣布“废国设县”,把琉球变成了冲绳县。   这场吞并行动既没经过国际社会的确认,也没有任何多边协商,程序上明显不合国际惯例。   二战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都明确指出,日本只能保留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这四大岛屿,琉球并不在其中。   但到了1971年,美国却和日本自作主张签署了一份《归还冲绳协定》,把琉球行政权交给日本,这一协议既没有联合国安理会的批准,也没有征求琉球人民意见,法律效力至今存疑。   这个模糊的法律地位,也给琉球独立运动留下了空间,2023年名为“琉球自决权联盟”的组织在年轻人中迅速崛起,借助社交媒体为琉球寻求“重生”。   同年9月,琉球代表首次在联合国非殖民化会议上发言,谴责美军基地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呼吁国际社会关注琉球的自决权。   相较之下,北海道的问题虽然不以“独立”为主线,但涉及的原住民权益却更为棘手。   阿伊努人,是日本列岛北部的原住民族,曾广泛分布在北海道、库页岛乃至千岛群岛。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信仰和生活方式,但明治政府却把北海道认定为“无主之地”,强行将土地收归国有,再低价卖给本州移民,在法律上彻底抹去了阿伊努人的土地权利。   1899年,日本颁布《北海道旧土人保护法》,看似是保障,实则是同化,该法案限制阿伊努人使用母语,禁止他们狩猎捕鱼等传统生活方式,把他们变成“日本人”,而不是阿伊努人。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这种系统性的文化压制仍没有完全结束,2016年日本政府一项官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阿伊努人表示在工作、教育等方面仍遭遇不同程度的歧视。   直到2019年日本才通过《阿伊努施策推进法》,首次在法律上承认阿伊努人为“原住民”,但即便如此,土地归还、资源使用权等核心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联合国人权机构多次呼吁日本履行2008年签署的《联合国原住民权利宣言》,但东京方面的回应依然有限。   从国际法角度看,琉球和北海道这两块土地的归属问题并不简单,琉球在1879年的吞并过程,根本没有履行应有的国际通知程序,也没有经过国际社会的认可,完全不符合当时的国际法习惯。   而1971年美日之间的冲绳协定,更是绕开了当时仍具权威的联合国托管制度,等于是“私相授受”。   北海道的情况则是殖民化历史的典型案例,阿伊努人并非日本“发现”北海道后才出现的民族,而是早在日本政权尚未建立时就已在此世代生活。   明治政府以“开拓”为名进行土地清洗,无视阿伊努人的主权地位,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显然违反了原住民的基本权利。   这场看似平静的领土争议,其实是日本近现代扩张历史的一面镜子,从琉球的武力吞并到北海道的文化同化,日本在领土扩张过程中留下了诸多法律和道义上的灰色地带。   二战之后,这些历史问题并未随着战败而彻底解决,反而因为冷战格局、美日同盟等因素被暂时搁置。   如今,随着国际社会对原住民权利的关注升温,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再次浮出水面。   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居民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琉球的年轻人越来越不认同“冲绳县”的身份标签,而是重新寻找“琉球人”的文化归属。   阿伊努人也不再满足于象征性的身份承认,而是要求实质性的土地与自治权利。这种变化不是偶然,而是长期压抑后的自然反弹。   日本政府眼下面临的是一个现实而棘手的问题:如何在维持国家统一的同时,回应历史遗留的正义诉求?   国际社会的关注不会停歇,琉球和北海道的自决呼声也不会轻易消散。一个国家的疆域,不应仅靠地图和军队来定义,更应通过法律和民意来确认。   信息来源: 《褚静涛:知识精英与收复琉球、钓鱼岛》——中国台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