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日本那么小一个国家,为什么敢起灭亡中国的念头? 戴旭说得很明白:日本的版图那么小

日本那么小一个国家,为什么敢起灭亡中国的念头? 戴旭说得很明白:日本的版图那么小,只有如果算上清朝那个时候版图,它实际上日本占的更小,这个比例会更小,它的人口只有中国人的1/10,他居然敢动念头灭亡中国。靠的是什么呢? 日本那弹丸大的地方,人口鼎盛时也才抵得上中国的十分之一,却敢一次次动灭亡中国的念头。其实他们就是靠猜测中国的心思,觉得自己拿捏住了中国的“软”。 最早让人看清这套路的是丰臣秀吉时代的壬辰倭乱。16世纪末的明朝虽说还有“天朝上国”的架子,但内部已经显露疲态,边防松弛不说,朝堂上党争不断,对朝鲜半岛的关注度远不如从前。 丰臣秀吉刚统一日本,手里也就三十万兵力,却敢制定“先占朝鲜、再攻中国、迁都北京”的狂想计划,甚至提前给手下分封了“中国各省总督”。 他赌的就是明朝不会真的全力出手,结果明朝虽然后来派军驰援,却也因内部掣肘打得磕磕绊绊,这场仗拖了七年才结束。 日本虽最终惨败,却摸清了门道——只要中国内部稍有松动,他们就有可乘之机,这种“捏软柿子”的甜头,成了后来冒险的种子。 到了甲午战争,日本把这套路玩得更熟。当时清朝的国土是日本的二十多倍,人口近四亿,北洋水师看着船坚炮利,号称“亚洲第一”,可日本早就摸透了清朝的软肋:军费被挪用去修颐和园,炮弹里掺着沙子,军队派系林立,李鸿章调不动南洋舰队,连指挥都乱成一团。 日本那会儿国力远不如清朝,GDP才是清朝的四分之一,为了造军舰,天皇带头每天只吃两顿饭省钱,全国上下凑钱扩军,说白了就是赌一把大的。 1894年丰岛海战,日本不宣而战偷袭北洋水师运兵船,硬是靠着这股狠劲打赢了。《马关条约》一签,台湾被割走,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的赔款到手,这笔钱相当于日本七年的财政收入,直接帮他们完成了工业化。 这场赌局赢了之后,日本更笃定:中国看着庞大,只要掐准它“软下来”的时机,以小博大稳赚不赔。 最疯狂的还是全面侵华前的布局。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中国刚结束军阀混战,国共两党还在对峙,国家根本没拧成一股绳,又是一个明显的“软点”。 日本关东军才一万多人,东北军有二十多万,却敢冒险偷袭北大营,他们赌的就是中国没人会真的抵抗。 结果正如他们所料,东北军奉命不抵抗,短短四个多月,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丢了。 这次冒险的成本低到离谱,收益却大得惊人,东北的煤炭、钢铁成了日本的战略储备,这让他们的赌瘾彻底上来了。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又赌中国撑不住三个月,哪怕当时中国人口是他们的五倍,国土是他们的二十五倍,他们也不管不顾,一门心思要“速胜”。 这种赌徒逻辑已经深入骨髓——只要中国内部有缝隙,只要能抓住转瞬即逝的“软时机”,哪怕实力悬殊,也敢押上整个国家的命运。 日本的历史学家井上清曾说,资源匮乏让日本永远处在“要么扩张生存,要么坐以待毙”的选择里,这种焦虑催生了投机性,而中国历史上的几次“软下来”,正好给了他们投机的底气。 从丰臣秀吉赌明朝松弛,到甲午赌清朝腐朽,再到九一八赌中国内乱,每次都是盯着中国最虚弱的地方下手,再用武士道那种“视死如归”的狂热包装成冒险勇气。 他们从来不是靠自己强大,而是靠算准了对手的“软”,再用赌徒的狠劲扑上去撕咬,这种套路藏着的,全是对时机的精准拿捏和不计后果的疯狂。 你看日本这一次次冒险,是不是全踩着中国历史上的“软肋”?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54
用户10xxx54 3
2025-11-18 20:00
全民同心,对付倭寇一定要下狠手,斩草除根。
用户12xxx06
用户12xxx06 2
2025-11-18 17:36
如果中日再战,不灭日寇对不起3500万死去的中国人……
周波
周波 2
2025-11-18 19:28
最好回到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