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请中国人不要嫌弃我是琉球人。”一句略带口音的中文,把无数人拉进了一个被忽视已久

“请中国人不要嫌弃我是琉球人。”一句略带口音的中文,把无数人拉进了一个被忽视已久的世界。视频只有不到一分钟,却像一扇门,突然把“冲绳”的日常景象和“琉球”的真实记忆,生生拉开了距离。 在教科书里,她被告知自己住在“日本冲绳县”,一切理所当然;在家里,祖父却一遍遍提醒:“你是琉球人,我们的根不在这里。”一个是官方叙事,一个是家族记忆,两套认同像两条不相交的铁轨,让晴子从小就在“你是谁”的问题上不断碰壁。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指责、游客的误解,让她明白:如果不自己发声,“琉球”三个字就会在现实里慢慢被抹平。 她选择的突破口,是中文。白天接待游客,晚上用便签把“琉球”“中国”贴满房间,拼音读错就重来一遍。就像在废弃的古道上,一锤一锤敲出新路。当她在资料中读到琉球曾主动走向中国、学习文化的历史片段时,那种震动,就像突然在雾中看见了一条早被前人走过的路,于是那条大胆的视频终于发布。 结果几乎写在预案里:一边是“背叛”的指责和威胁,一边是“支持你”的鼓励与邀约。但真正改变局面的,是她后续持续的行动。她不再只说“琉球不属于日本”,而是开始唱琉球民谣、穿祖父做的服饰、跳传统踊舞,让抽象的“身份认同”,变成看得见、听得见的生活质感。当越来越多的年轻琉球人跟着她学中文、补历史、参加文化保护活动时,文化传承不再是课本上的口号,而是一群人重新捡起的日常。 如果把一个民族的文化比作一座老城,拆得最快的往往不是城墙,而是住在里面的人心。晴子做的事情,其实很朴素:让更多人重新愿意住进这座“琉球”的老城。对读到这里的你,有两点或许值得顺手做起:一是遇到类似的“被改名的地方”或“被简化的历史”,先多问一句“他们怎么说自己”;二是想想你自己的家乡、方言、习俗,有哪一件,明天就可以开始主动讲给别人听。你愿意为哪一块自己的“文化根系”,做一次晴子式的坚持?欢迎在心里先回答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