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日本水产来了!6吨北海道扇贝正发往中国。 六吨来自北海道的冷冻扇贝,终于抵达了中国。 这是自2023年8月那道禁令实施以来,日本水产品首次进入国内市场。 据悉,不久后还会有一批600公斤的青森海参通过空运抵达。 这批货表面上看只是市场小规模的“解冻”,但在业内没人会觉得这是普通的贸易往来。 更像是在一池已经换了水的鱼塘里,谨慎地放下一根试探性的鱼线,想看市场反应如何。 日本渔民的心情自然复杂。 仅北海道一地,过去两年出口受限,损失就超过百亿日元,对中国市场的出口几乎跌掉九成。 现在想恢复出口,心情可以理解,但问题是市场会接受吗? 禁令实施前,日本冷冻扇贝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本就不到5%,大部分市场早已被俄罗斯和加拿大占据——俄罗斯扇贝占近七成,加拿大约两成。 国内的供应同样稳健,山东、辽宁的养殖场产量逐年提升,俄罗斯远东出口持续不断。想靠六吨扇贝重新撬动市场,难度相当大。 就算通过区域贸易协定降低一点关税,这点价格优势在消费者眼里几乎不起作用。 进口门槛更是严格。此次批准的仅限北海道和青森的三家特定公司,日本其他三十七个县依然无法出口。审核流程繁琐而严格:进口商需要提交大量材料,不仅包括扇贝的放射性物质检测报告,还要详细说明每批扇贝的采捕位置、经纬度信息。 中国的标准比国际标准严格得多,例如铯含量要求限定在50贝克勒尔/公斤,而且检测必须由官方实验室自行完成,不接受第三方检测结果。扇贝到港后,要经过机器扫描,再送到实验室待上几天进行各项检测,尤其还要额外做贝类毒素检测。任何一项不合格,进口立即中止,没有缓冲或调整期。 在这样严格的监管下,日本方面在溯源信息披露上的不足,使得这道关卡显得既必要又不可逾越。即便货物顺利通过检验,上架销售后,最大的考验是消费者信任。 技术合格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公众心中对核污水排放的担忧,加上中日关系的紧张,让消费者对购买行为非常谨慎。很多人宁愿暂时不买,也不愿冒险。产地信息不透明,只会加剧这种不信任,消费者可能直接选择不碰任何同类产品。 最终,这六吨扇贝,无论最后流向何处,都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印记。在中国市场,它面对的不是热烈欢迎,而是一双双谨慎甚至审视的眼睛。进口、检验、销售、消费,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每一片扇贝的流通,都需要克服制度和心理上的多重障碍,这背后的市场博弈,比表面上看到的贸易数字更复杂、更微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