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俄罗斯方面突然宣布了,将在已控制地区继续推进护照发放、货币切换、课程调整等一揽子整合动作,而且不设停表。 护照这块已经铺了多年。2019年启动简化入籍通道,据俄方通报,到2023年已有超150万乌东居民拿到俄籍。门槛设定为持当地居住证明即可,官方还提示不必通过中介,目的就是加快接入各类公共服务。 2022年四地举行投票,俄方公布赞成率均高于87%,其中顿涅茨克公布为99.23%。对照2014年的克里米亚,路径依然是先把身份纳入,再推动流程衔接,最终稳定在统一的制度框架里。 货币环节更早落地。2017年卢甘斯克方面把卢布列为主要结算单位,背景是乌克兰的金融限制导致长期双币并行。到2022年并入程序启动后,俄方文件要求格里夫纳过渡至当年底,2023年起以卢布为唯一现金结算。 银行体系随之接线。当地网点切换俄支付标准,养老金、薪酬按卢布发放,公共缴费走俄方通道。与基辅的清算网络对比,这条金融链路被有效替换,外部影响难以延伸到日常账面。 税费与投资方面,俄方公布在新并入地区实施长期减免与特别区安排,意图留住企业与劳动力。据公开报道,境外企业整体保持谨慎,更多以风险为先的观望态度,资金与设备投放节奏偏慢。 教育的调整更直观。据公开资料,顿涅茨克方面在2015年下调乌语课时,提高俄语与俄文学占比,并把评分改为五分制。到2023年起,俄国家课程标准在当地推行,教材、考试、证书格式与俄本土同步。 安全与训练内容也在叠加。据俄罗斯教育部门通报,全国课程中加入基础军事与安全训练模块,部分新地区学校同样执行。历史叙述改用俄版本,学籍、升学、资格认定统一到同一套体系里。 “不设停表”的表态,等于宣布常态推进。结合前线控制线,多家战况地图在2024年下半年显示,俄方稳握卢甘斯克全境,并在顿涅茨克、扎波罗热、赫尔松保持较大面积控制,区域连通度持续增强。 与当年的克里米亚对照,通信、铁路、社保切换曾花费数年。如今依托成熟模板,流程明显提速,文件、系统、人员三条线并行,减少了等待与空档。 外部支援的节奏也在影响反制空间。根据多家媒体的统计,西方向乌援助在2023—2024年间出现拨付与交付间隔拉长的情况,关键物资到货不稳定,使当地恢复原有规则的能力受限。 这整套做法的落点并不在前线推进速度,而在日常环节的覆盖率。证件、账户、学籍、交通逐项切换完成后,想再回退到过去,实际成本会直线上升。 合在一起看,路线就是把人先纳入,再把钱和制度锁住,最后用教育与公共服务固化。时间向前走得越久,变动越难,这就是当下的实际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