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凭一己之力把果农干翻!云南,男子收购冰糖橙,和女子说好要全黄的,可第二天到果园发现大半都是绿的,男子避免果农损失,称会收走摘下来的,其他不要了,但要女子把多余的空箱钱退了,女子不愿意,说他们那里果有点黄就是熟的了,男子来到他们地方就要按照他们的规矩来,要求男子懂得入乡随俗。 哀牢山的果香本该承载着丰收的期许,却因一场违背承诺的交易,让跨越千里的诚意落了空。 河北采购商李某怀揣着助农之心与商业信任,奔赴这座以优质冰糖橙闻名的产区,未曾想满心期待的合作,最终陷入了约定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之中。 李某是石家庄一名深耕网络水果生意的从业者,手中握着稳定的销售渠道,对水果品质有着明确的要求。 为了寻找优质货源,也为了助力产地农户增收,他驱车三千多公里,专程来到褚橙的故乡云南哀牢山。 经熟人介绍,他结识了自称“靠谱”的代办王某某,双方初次沟通便明确了收购标准——只收全黄的成熟冰糖橙。 李某当场用专业仪器检测了样品,确认糖度在12至13个单位,完全符合自己的销售需求,王某某拍着胸脯保证会严格把控,摘果时必定“摘黄留绿”,绝不会混入未熟果实,现场的果农也纷纷附和,让李某彻底放下了顾虑。 基于这份信任,李某当天便支付了5000元定金,还额外花费三千余元订购了560个空框,满心等待着按约定采收优质冰糖橙。 可到了约定的采收日,事情却偏离了预期。 王某某先是以工人未到齐、山路难行为由反复拖延,直到上午九点才不情不愿地将李某带到果园。一进园,李某便被眼前的景象惊住:地面上摆放的几十筐橙子,七成以上都带着青涩,仅有零星几个透着微弱黄晕,与之前约定的全黄标准相去甚远。 更让他意外的是,果树枝头已经光秃秃的,别说符合要求的黄果,就连未成熟的小青果都被摘得一干二净。 他再次用仪器检测,这些带绿果实的糖度仅在11至12个单位,不仅低于样品标准,更无法满足自己客户的需求。 面对这样的局面,李某强压下怒火,考虑到果农们劳作不易,他没有直接拒绝收货,而是做出了让步:愿意收下已经摘下的果子,折算成5000元定金的数额,剩下未摘的果子不再收购,只希望王某某能退还未使用的多余空框费用。 毕竟这些空框是他提前付费订购的,如今用不上,退费本是合情合理的要求,这份让步已然尽显体谅。 可让李某没想到的是,王某某不仅断然拒绝,还抛出了“入乡随俗”的说法,声称当地“有点黄就算成熟”,指责李某不懂当地规矩。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口口声声强调“云南规矩”的王某某,实际是湖北宜昌籍,并非云南本地人。 双方就此陷入争执,王某某拒不承认当初的口头承诺,甚至将个人违约行为与地域绑定,态度强硬地表示李某必须全额收购。 李某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全额收下这些偏生的绿果,运回后根本无法销售,多年经营的招牌会毁于一旦;可如果拒绝收购,前期投入的定金、框费,再加上往返数千公里的交通和住宿费用,都将打了水漂。 多次协商无果后,李某只能选择报警,同时将自己的遭遇发布到网上,希望能得到公正评判。 云南冰糖橙的良好口碑,从来都不是靠“地域规矩”的借口堆砌而成,而是无数果农靠着踏实种植、诚信经营,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外地客商带着资金和渠道来到产地,本是为当地带来商机的好事,个别代办利用信息差进行欺诈,不仅砸了自己的招牌,更可能透支整个产区的信任资本。 李某的诉求其实简单而合理,他的让步已经给足了余地,未使用的空框退费本就是商业合作中的基本公平,“入乡随俗”绝不能成为违背约定、失信违约的挡箭牌。 这场纠纷的核心从来不是地域差异,而是诚信经营的底线是否被坚守,这也是所有商业合作中最不该被忽视的根本。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