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美欧迅速冻结了俄罗斯央行在海外大约3000亿美元的资产,大部分存放在比利时Euroclear,以欧元债券和现金的形式存在;3月份欧盟给出明确指示禁止交易。俄罗斯方面在联合国提出抗议,但没有得到回应。 2024年5月,欧盟又往前一步,把每年大约30亿欧元的利息给乌克兰买武器、修基建;到2025年欧盟峰会时又抛出了一个方案:动用被冻结的2100亿欧元给乌克兰提供1400亿欧元无息贷款,虽然存在分歧没有拍板,但是态度已经很明确了。美国也表示支持,并计划动用被冻结的2170亿美元援助乌克兰。 比利时所承受的压力最大,因为资金大部分都通过比利时清算。俄央行行长表示,部分个人和企业的资产已经解冻了,但是央行的储备仍然被严格控制着。联合国透露出俄罗斯外汇紧张、贸易受到限制的情况。到11月上旬为止,主要资产没有松动,利息继续被截断。 经济冲击逐渐显现,外贸结算更多地使用卢布和人民币来绕开美元、欧元;融资成本上升、通货膨胀难以控制,俄罗斯央行被迫加息稳定汇率、稳定市场预期。制裁外溢扩大,二次制裁警告频频,亚洲和中东多个国家被点名不要做转运站。俄罗斯拉拢伊朗、朝鲜来填补空缺,但是杯水车薪。普京称其为“经济战”,想通过走法律程序来维权,但屡屡碰壁。 2024年11月17日到18日,北方两条海底通信光缆接连断掉,一条连接德国汉堡和芬兰赫尔辛基,另一条连接瑞典和立陶宛。监控显示中国散货船“谊鹏3号”曾经过断点附近,该船悬挂的是香港旗,在俄乌斯特卢加装了十几万吨货物后开往埃及塞得港。 18日,丹麦海军巡逻舰要求核查,芬兰、德国、瑞典、丹麦四国同时发表声明,把它们列为优先检查对象,计划检查锚具、航迹和日志,舆论怀疑它们是“影子舰队”绕过制裁运输俄罗斯石油,但是官方没有定性。中国方面表示:所有的调查都要有中国人员参加,未经同意不准登船。四天来海上、空中监视不断,中国领事系统同船员保持联系,补给正常。 11月底,瑞典首相提议把船开到瑞典经济区方便取证,芬兰发布卫星图片显示锚点和断点重合。德联邦情报局的判断比较谨慎,认为拖锚的原因可能是天气或者操作问题,暂时不能排除他本人的原因。寒潮之下,僵持未升级也未降温。 12月19日,中方观察员上船后,瑞典警方登船,和中方一起对锚链、日志、GPS进行四小时的联合检查,没有通过检察官单独登船。12月21日,船获准返航。中方表示全程遵守国际规则,瑞方也承认结果,但是强调没有获得独立调查许可,事件到此为止。 2025年4月15日,瑞典事故调查局所作的阶段性结论里,并未发现“谊鹏3号”故意拖锚破坏电缆的证据;但是,由检察机关发起的刑事调查还在继续中。按照国际法,船舶悬挂中国的国旗,刑事管辖权属于挂旗国,外方不能随意提问。芬兰警方根据严重刑事破坏的方向进行调查,结果没有公开。美国情报界倾向于认为这是“无意的”。 欧盟就基础设施保护立法和巡逻频率展开讨论,没有对中国提出新的指控。报告称锚上有扭曲的痕迹,出现意外的概率较大,是否可以完全排除故意还要看材料。媒体曾以长航拖锚轨迹提出质疑,但是证据链不充分。货物和俄罗斯化肥有关,使舆论更加敏感,官方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对俄罗斯而言,金融体系和西方紧密相连,清算中心位于对方境内,规则、程序和政治意愿融为一体,冻结迅速、成本可控;对中国而言,海上执法涉及航行自由和旗国管辖,还牵涉到欧洲供应链、通胀以及港口吞吐,谁也不敢轻易越线。结果就是强登不行,改为合作性检查、有限取证、体面放行。各方要有立场,也要有台阶。 金融杠杆依靠法律文本和市场基础设施,动作快、可以复制;海上执法依靠国际法和现实力量,动作慢、有分寸。规则的可执行性,也就是综合实力的投射。俄方困境显示出了在金融、产业、科技方面存在的短板,中方在处理海上情况时表现出较强的控制力,坚持不单独登船的原则,以联合检查作为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