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 每次中日有摩擦的时候,有个国家却异常的安静,这个国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 每次中日有摩擦的时候,有个国家却异常的安静,这个国家就是新加坡。 每当东亚海域出现风波,中日之间的舌战占据热搜时,如果把目光转向南洋,就会发现一种强烈的反差。 整个东南亚的华裔社区似乎都被点燃了,马来西亚和印尼的社交媒体上,对日本右翼的抨击声此起彼伏,语言激烈、态度鲜明,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火药味。 就连平时与我们关系有些微妙的菲律宾,当地华人社群面对日本政客的挑衅,也毫不客气地表达愤怒。泰国、柬埔寨的华裔几乎是一边倒,几乎自带干粮上阵,为血缘站台。 但在这片热闹的舆论场里,有一个地方出奇的安静——那就是新加坡。 这里华人占比超过七成,是南洋乃至除大中华区外唯一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但在这轮风波里,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声讨,也没有选边站队的姿态。 外界看到这种沉默,常会误解为冷漠或者软弱。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经过精心计算的“沉默战术”。 理解这种沉默,需要先搞清一个误区。 很多人潜意识里觉得,新加坡满大街都是黄皮肤黑头发,说的话也听得懂,理应在民族大义上和中国共情。 但这忽略了新加坡建国以来的核心逻辑。从1965年独立起,新加坡政府就开始一项艰难的任务——弱化单一族群认同,塑造“新加坡人”的概念。虽然华人占七成,但马来人、印度人也占据相当比例。 在中日冲突或大国博弈中,如果新加坡因为血缘站队中国,就会向国内其他族群传递一个信号:种族身份高于国家利益。这会打破微妙的多元平衡,内部撕裂的风险甚至比外部得罪大国更严重。 因此,新加坡推行英语为主要工作语言,实行严格的国民服役制度,让不同肤色的年轻人在同一战壕里训练。这些安排的核心目的,就是在外部冲突中,先考虑“国家利益”,而不是血缘情感。外界看到的冷静,实际上是国家为了生存所筑的防护盾。 如果把新加坡比作一个小商铺,它没有资源,没有后院,连水都得靠邻居供应。国土面积不到国内一个大县,这意味着它必须极其精明。 它的经济依赖贸易、金融和航运,每一笔收入都靠流通。中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在高端制造和资本合作上不可或缺。两边如果任意得罪,都可能对生意造成重大影响。面对这种局面,新加坡懂得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保持中立,不让情绪干扰决策,无论哪方来都能端上笑脸和热茶。 新加坡的沉默,还和它在东盟的角色有关。作为小国,它最怕在大国博弈中被当成棋子或炮灰。李光耀当年的“毒虾理论”强调,即便小也要有防御手段。 东盟就是它赖以生存的护身符,而新加坡在其中扮演粘合剂角色。如果因为华人为主的身份站队中国,不仅会破坏区域中立性,也会让东盟内部平衡受损,新加坡自身也会直接暴露在风险中。 这种平衡术,看起来没有马来西亚网友的硬刚来得热血,但正是这种不偏不倚、谁都能说话的特点,让新加坡能在美国谈防务合作,同时和中国签下贸易订单,再与日本搞技术交流。 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沉默并不等于怯懦,而是一种高明的生存智慧。就像朋友吵架时,那个不随声附和、不挑事的人,往往是最后能把双方拉回谈判桌的人,而这正是新加坡最想展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