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嗡嗡嗡”熟悉的声音从东边传了过来。这是敌人的轰炸机的声音,敌人的轰炸机飞过来频

“嗡嗡嗡”熟悉的声音从东边传了过来。这是敌人的轰炸机的声音,敌人的轰炸机飞过来频率越高,说明敌人快要败了。年轻的苏静心想。自从参军当了参谋以后,苏静对敌人轰炸机的心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不在向当初那么害怕了。曾经有人评价苏静“一个苏静可抵十万兵”,这也许是对苏静这位“无名”名将最明了的注解了。 苏静接触进步思想,参加学生运动,后来因为被通缉,跑去缅甸教书,顺便跟朋友学了摄影。九一八事变一打,他立刻回国,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他带着几十个年轻人直接报名参军。因为有文化,一来就被分到红一军团司令部,先干通信科,后来调作战科、侦察科,1936年入党。 长征那会儿,红一军团是开路先锋,苏静这个侦察参谋更是先锋里的先锋。部队一停,他就带着几个人往前跑,翻山越岭摸地形、探敌情,回来连夜把情报汇总,画路线图,用蜡纸刻了油印,分发各团。长征几百张路线图,大部分出自他手,过草地他前面踩泥沼试深浅,聂荣臻后来回忆录里专门提到他开路有功。部队过河,不会水的战士多,他小时候随祖父在船上练出一身好水性,一趟趟把人背过去。新中国成立后他四十多岁,还在部队游泳比赛拿第一。 1933年部队缴获一台德国相机,大家都没人会用,他说行,在缅甸学过。战士们排队照相,他自己一张都没留,胶片金贵,背在身上小心护着,一直到遵义才冲洗出来。红军时期能留下那么多照片,他功劳不小。 刚进部队没多久,他就碰到敌机轰炸。那时候国民党飞机经常来,部队伤亡不小。苏静仔细观察飞机俯冲规律,发现飞机冲下来转弯难,横着往两边散最安全。他把这个窍门教给大家,后来部队空袭伤亡明显少了很多。时间一长,他发现敌机来得越勤,说明地面部队顶不住了,只能靠飞机撑场面。这心态一变,听到嗡嗡声就不慌了,反而觉得离胜利近了。 抗日时期,他先在115师侦察科,后来搞敌工,参加平型关作战,又去山东开辟根据地。有一回国民党派个联络参谋来套情报,他故意装醉漏假消息,晚上监视对方发报,把国民党二战区密码搞到手,反过来拿了不少有用情报。 解放战争调到东北,当情报处长。那时候东北野战军情报工作全靠他和手下人深入敌后摸情况,帮着连续歼灭国民党几个主力师。辽沈战役攻锦州,部队不擅长打攻坚,他亲自到前沿看地形,提出挖坑道逐步逼近城墙的主意,林彪采纳后很快就拿下锦州。 平津战役最出彩的是北平和谈。1948年底傅作义派人秘密出城谈,苏静负责第一次接待,在蓟县八里庄一个老宅子里,双方围着火炉聊。傅作义那边还想保实力,苏静把情况报上去。天津打下来后,傅作义没筹码了,第三次谈判在通县五里桥,苏静参与记录,很快就谈成初步协议。1949年1月17日,他穿长袍戴礼帽,随邓宝珊进北平城,当了解放军第一个进城代表。在东交民巷御河桥2号联谊处,他和傅作义那边代表把协议一条条敲定,18条正文加附件,最后签字。北平25万守军按协议出城改编,古城一点没毁,文物老百姓全保住。这事儿办得漂亮,苏静功劳大得很。 1955年授衔,他评中将,拿了二级八一、一级独立自由、一级解放勋章。授衔名单里,他这种没直接带兵打仗却授中将的很少,但情报侦察谈判这些活儿,实打实顶十万兵。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军委和国家机关干后勤军务,生活简朴,老房子不住换,老吉姆车开到退休,从不搞特殊。1997年在北京去世,87岁。战友说他低调到很多人都不认识,但翻开军史,他的名字在长征情报、北平谈判这些关键地方,总少不了。 真应了那句,一个苏静可抵十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