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资深媒体人魏开星发文写道:“日本若冒险成功,就获得与历史上以小博大同样的胜算,既可避免自身战略空间丧失又可再一次打断中国崛起进程,重新站上东亚第一的宝座。 日本似乎对“以小博大”有种祖传的执念,从明治维新后靠着甲午战争的赔款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到日俄战争赌赢了远东利益,这种用冒险换崛起的路径在他们的战略账本上记了百十年。 当年靠着国运豪赌跻身列强的记忆,至今还在影响着日本的战略判断,如今眼看着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领域全面崛起,自家却陷入了“失去的三十年”,这种落差让他们又动了冒险的心思。 毕竟在历史上,他们确实有过靠打断邻国发展实现自身跃升的“成功经验”,这种投机心理就像埋在骨子里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就想发芽。 现在的日本正面临战略空间不断被压缩的困境,这才是他们急着冒险的根源。 经济上,日本对华贸易依存度常年维持在21%,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早就离不开中国市场,可2024年丰田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2%,反倒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日本市场的份额突破5%,这种产业竞争的反转让他们坐立难安。 区域影响力上,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2024年突破6.5万亿美元,是日本与东盟贸易额的两倍还多,中老铁路、中欧班列这些实打实的合作项目,让日本鼓吹的“印太经济框架”显得像个空架子。 美欧看中的正是日本这种“急病乱投医”的心态,想借别人的手牵制对手,自己坐收渔利。 当年美苏冷战,美国靠扶持西欧拖垮苏联,如今在亚太,日本成了他们眼中最合适的“棋子”。美国国防部数据显示,2024年美日联合军演次数达到10次,较前一年增加40%,美国还批准了120亿美元的对日军售,手把手帮日本升级军事装备。 这分明是给日本递上“刀”,等着看中日两败俱伤的戏码。就像俄乌冲突中,美国军火商一年狂赚400亿美元,欧盟各国能源账单翻番却不得不买美国的高价天然气,这种“坐山观虎斗,下山捡便宜”的操作,早就轻车熟路。 从西方的战略利益来看,中日一旦陷入冲突,他们能收割的利益简直多到数不过来。 经济上,中国和日本都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环节,中日博弈加剧必然导致供应链动荡,美欧的制造业就能趁机抢夺市场份额,欧盟委员会2025年的内部报告就直白地说“亚太动荡将为欧洲企业创造替代机会”。 战略上,美国可以借冲突进一步强化在亚太的军事存在,把更多国家绑上自己的战车,而欧盟则能在中美日三方牵制中提升自身话语权,这种“不费一兵一卒扩大影响力”的好事,自然让西方趋之若鹜。 更阴险的是,科技领域的竞争中,西方正愁无法遏制中国技术突破,若中日冲突,他们就能趁机切断技术交流渠道,维持自身科技垄断地位,这种算盘打得能当乐器。 日本的冒险企图背后,还有对自身区域地位的焦虑。这些年日本总想着恢复“东亚领头羊”的身份,可现实却是处处受制。 军事上,虽然防卫预算一年比一年夸张,2025年直接冲到GDP的1.3%,但跟中国的国防投入比起来仍是杯水车薪,更别说中国的航母、五代机早已形成战斗力。 科技上,曾经的半导体巨头如今市场份额不断被中韩挤压,2024年日本半导体设备全球份额跌破20%,而中国的5G专利数量占比超过42%。这种全方位的落后让日本越发急躁,觉得只有通过“非常规手段”才能扭转颓势,却忘了当年落得何等下场。 日本的冒险盘算和西方的渔利心思,本质上都是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和不甘。 但时代早就变了,如今的中国不是甲午战争时的清朝,也不是二战前的弱国,2024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远超美国的18%,科技研发投入连续8年超过美国,国防力量足以捍卫自身利益。 日本想靠冒险复制历史荣光,西方想坐收渔利,恐怕最终只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毕竟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任何投机取巧的算盘都注定要落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