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临床心理学家冈村美奈分析了在中日局长协商结束后拍摄的影像,试图探究其意图达到的效果。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多次体验过,截取的图片或视频可能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一张照片给人们的印象影响很大。2024年7月13日,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演讲时遭枪击,面部流血却向人群举拳的照片被称为“奇迹的一张”,据说改变了美国总统选举的走势。在外交场合,这种影响力会更大。如果动作或肢体语言被策略性地使用,会对印象产生多大的效果?被使用的一方是否会受到伤害?11月18日,中国媒体有意公开的影像和照片说明了这一点。公开的是中日局长协商结束后,两位局长从大楼走出的影像和照片。两位高官的举止和表情,看起来就像日方正在被中方训斥,也像日本在向中国道歉,很容易让人误解日本和中国的立场。当刘司长先从建筑物里出来时,他挺起胸膛,把双手插进口袋里。和金井交谈后,他转身面向摄影机站定。这种举止常出现在想让自己看起来沉着冷静,给对方感觉自己更占上风的时候。在外交场合,通常不会在面对外国要人时表现出来。不过人们大多认为刘司长展示这种姿势,是为了彰显中方的愤怒,也想展示对日本做这样的姿势是合理的态度。 据报道刘司长说“很冷,握手也不方便”来解释这一举止,但实际上这是为了达到高压的效果。对日本方面来说,显得不利的是金井的态度和表情。稍微垂下肩膀、低着头出来的金井,嘴紧抿,表情严肃。与脸上泛红的刘司长形成对比,金井先生的脸色苍白。当刘停下时,金井甚至来不及把身体转向摄像机,就背靠墙停了下来。刘司长挺胸直立,身体不晃动,面对正前方堂堂站立;而金井则侧身低头,目光向下,双唇紧闭,呈一条直线。这就像是站在走廊上被训斥的学生和正在训斥的老师的构图。对中方来说,将这一场面传播到媒体上,会给人一种在日本之上占据优势的印象。当时,金井向刘鞠躬,看起来像是在道歉,这被解释为是因为金井在倾听处于两人之间的“翻译的话语”。由于翻译的身高稍低于金井和刘,金井低下头,将耳朵凑向翻译的口部,使得这个姿势看起来像是在向刘低头。如果金井注意到镜头并正对着镜头,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在各种记者会和会谈中,日本人普遍认为会见或会谈一结束就算结束。多数人认为话一说完、打完招呼就全都结束了。下台离开会见场的那一刻,往往会忘记有人在看、摄像机还在录。因为认为已经结束,紧张感消退,防备心也放松了。这个时候也最容易显露真实想法和本性,因为不再注意自己的举止和表情。举止和肢体语言不仅影响自己的印象,有时甚至会影响国家之间的印象。无论是官僚还是政治家,都应该更加注意自己无意识中所展现的正面和负面形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