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八位皖籍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

大皖新闻讯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4人当选。据安徽省院士专家联合会不完全统计,8位皖籍科学家和5位在皖工作的科学家(含1位皖籍在皖科学家)当选。以下为8位皖籍科学家简介。

徐铜文院士

徐铜文,安徽霍邱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长期致力膜化工研究,在离子膜基础研究、产业化及其在储能、氢能和过程工业低碳变革应用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成果。在《自然》等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2014-2024连续十一年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作者名单,多次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2024年的“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居全球化工第12位);获授权发明专利110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及行业协会一等奖7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成就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朱茂炎院士

朱茂炎,安徽望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南京大学生物演化与环境科教融合中心责任教授。现任国际地层委员会成冰系分会主席,GlobalandPlanetaryChange和《地层学杂志》主编,《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副主编。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特等奖、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等,以及德国哥廷根科学院外籍院士、伦敦地质学会荣誉会士等荣誉。主要从事复杂生命早期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新元古代-寒武纪地层学以及地球-生命系统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曾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科技专项项目,联合发起并主持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和国际大陆钻探计划项目等。

吕昭平院士

吕昭平,安徽桐城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新金属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第五届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国际学术期刊Intermetallics主编。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长期致力于金属材料及物理冶金研究,在合金设计原理、强韧化机理、组织调控技术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作出了系统性创新性贡献。

唐波院士

唐波,安徽庐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崂山实验室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分子及纳米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绿色化工、半导体芯片材料与纳微反应及太阳能化学转化与储存等方面研究工作。唐波1994年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94年起就职于山东师范大学,曾担任山东师范大学校长、山东省科技厅厅长等职务,2022年7月,当选中国化学会会士。此外,唐波还是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首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房静远院士

房静远,安徽枞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消化科资深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消化科学院院长,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病中心主任,仁济安徽医院执行院长,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控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主任。率先证实了胃肠菌群可用于胃癌和大肠癌的早诊和预后预测,提出了新诊断思路和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传统药物治疗胃肠癌前疾病和阻断癌进程的新观点,为胃肠癌的一级预防提供了新策略和手段;进一步解析了胃肠癌发生机制。

胡振琪院士

胡振琪,安徽五河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煤矿区生态修复研究,首创露天矿排土场关键层重构理论与技术,创立井工矿塌陷区动态治理技术,发明煤矿固废堆场精准阻燃技术,引领我国煤矿区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他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横向项目(课题)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与全国行业协会特等奖、一等奖10项,授权发明专利54项,出版著作10部,排名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191篇。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美国复垦(修复)科学学会终身成就奖(WilliamT.Plass奖)等重要奖励和荣誉,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等。

汪双杰院士

汪双杰,安徽怀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交集团首席专家、技术总监,极端环境绿色长寿道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青海花石峡冻土公路工程安全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主任,是我国冻土公路领域学术带头人,冻土高速公路技术开拓者,为我国冻土公路技术世界领先做出突出贡献。从事青藏高原冻土公路研究与实践40余年,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冻土公路科研设计项目30余项,创建了我国道路工程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野外观测站。

席北斗院士

席北斗,安徽宿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地下水与环境系统工程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席北斗分别于1992年6月和1999年5月获得兰州铁道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环境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随后前往加拿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入选国家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9篇;以第一完成人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9部、授权发明专利200件,国际PCT专利8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其中两项排名1)及光华工程科技奖。

大皖新闻记者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