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 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发生战争后的

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 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发生战争后的战场要么在中国境内,要么在朝鲜半岛,不是在日本本土,一千多年来都是如此。 这种思维的核心,是日本列岛先天的地理短板与安全焦虑。 日本四岛总面积不足 38 万平方公里,73% 为山地丘陵,工业带与人口密集区高度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狭长地带,缺乏战略缓冲空间。 一旦战事波及本土,港口、工厂、交通线极易被集中摧毁,整个国家的运转体系将瞬间瘫痪。 而大陆战场既能让日本避开本土遭袭的风险,又能通过掠夺当地资源支撑作战,这种 “以邻为壑” 的算盘,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倭寇袭扰中国东南沿海,本质就是 “战于境外” 的原始形态,抢完即退,从不敢将战火引回本土。 近代以来的数次战争,更强化了这一认知: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与辽东,日俄战争争夺的是中国东北权益,日本本土始终置身事外。 这种 “本土无战事” 的历史体验,让日本的战略制定者形成路径依赖,认定只要将战场锁定在大陆,就能实现 “赢则扩张、输则止损” 的目标。 进入现代,这种思维并未消失,反而随着国际局势变化被重新包装。 二战后,日本虽制定和平宪法,明确 “专守防卫” 原则,但右翼势力从未放弃军事扩张的诉求。 近年来,在美国的纵容下,日本一步步突破战后体制限制,其安保政策调整的核心,仍未脱离 “战场外移” 的历史惯性。 2014 年,日本废除实施近半个世纪的 “武器出口三原则”,通过 “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 大幅放宽武器出口限制,为军事力量走向海外铺路。 2015 年,新安保法案强行通过,使自卫队行使集体自卫权、向海外派兵合法化,彻底打破 “专守防卫” 的底线。 这些动作的背后,是日本试图将军事影响力延伸至东亚大陆及周边地区,确保未来若有冲突,战场仍远离本土。 2022 年 12 月,日本政府通过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三份安保文件,明确提出发展 “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标志着其安保政策从 “防御” 转向 “先发制人”。 为支撑这一战略,日本持续加大军事投入。 防卫预算连续多年增长,从 2023 财年起突破 6 万亿日元,2027 财年目标更是提升至占 GDP 的 2%,远超战后长期遵循的 1% 上限。 资金被大量投入进攻性武器研发与部署,包括引进 “战斧” 巡航导弹、发展高超音速导弹,以及在西南诸岛密集部署反舰导弹。 同时,日本还在太空、网络、电磁等新兴领域加速组建作战部队,试图通过 “新质战力” 确保在未来冲突中掌握主动权,将战事压制在本土之外。 军事合作层面,日本正构建广泛的海外军事网络,为 “战场外移” 提供现实支撑。 深化日美同盟,新设 “统合作战司令部”,扩大与美军演训规模,借助美国的军事布局将防线推向亚太地区。 与澳大利亚、英国、菲律宾等国签署《互惠准入协定》,为自卫队海外部署寻找更多立足点。 同时加紧与北约勾连,强化机制化合作,试图通过多边联盟提升自身军事行动的合法性,为未来在大陆及周边地区介入冲突铺路。 但日本的这种战略构想,存在着与历史相似的致命误判。 现代战争早已突破 “陆海空” 的传统边界,全域打击能力让 “本土安全” 的幻想彻底失效。 日本沿海集中的工业带与城市群,在远程精确打击面前毫无防御能力,一旦冲突爆发,所谓 “战场外移” 根本无法保障本土安全。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国防实力已今非昔比,具备全方位、多层次的反制能力,日本妄图将战场引向中国境内的想法,早已不具备现实基础。 事件最新情况显示,202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 80 周年之际,其军事扩张动作仍在持续。 自卫队与美军在西太平洋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重点演练 “离岛防卫” 与 “远程打击” 科目。 同时,日本与菲律宾的联合巡逻范围扩大至南海海域,试图通过军事存在介入地区事务。 国内层面,防卫省正在推进西南方向电子战部队的组建,计划 2026 年前完成部署,进一步强化针对周边地区的军事威慑。 这些动作,本质上仍是 “战场外移” 思维的延续,试图通过主动出击和联盟绑定,将潜在冲突的风险转移至境外。 但历史与现实都已证明,这种自私的战略逻辑注定失败。 现代战争没有绝对安全的 “旁观者”,将战火引向他国的做法,只会引发更强的反制。 日本不断突破战后体制、强化军事力量的举动,不仅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也让自身陷入 “安全困境”。 一旦冲突失控,其本土必然会成为战争的受害者,重蹈二战时城市化为废墟的覆辙。 和平共处、通过对话解决分歧,才是保障地区安全与自身发展的唯一正道,任何违背这一规律的战略算计,最终都将自食恶果。 信源:日为何不惧再战中国?因设想战场在中国本土或朝鲜半岛-快乐啄木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