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翻天!湖北武汉,一名8岁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家长不但没有打,没有骂,反而还给孩子安排了休学,并给他留作业每天要玩够16个小时,这下引起不少网友争论。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家长既没打也没骂,反而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给孩子办理休学,让他专职在家打游戏,还立下“作业”,每天必须玩够16个小时。 这个决定一曝光,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觉得这是“以毒攻毒”的高招,也有人担心会毁了孩子,可这对家长却铁了心要推行这套“厌恶疗法”,他们觉得,孩子越阻止越痴迷,不如让他玩个够,直到彻底玩腻。 其实在做出这个决定前,夫妻俩试过各种方法。 讲道理、没收手机、定惩罚规则,可孩子总能找到机会偷偷玩,反而越管越叛逆,甚至跟家长对着干,说“上学没意思,不如打游戏”。看着孩子成绩下滑、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夫妻俩急得睡不着觉,最后才想出了这个“极端”的办法。 休学手续办下来后,孩子的“游戏特训营”正式开营。这根本不是孩子想象中的快乐假期,而是一套军事化的管理方案。家长给孩子制定了严格的考勤表:每天早上8点必须准时开机打游戏,一直要玩到凌晨12点,整整16个小时,中间除了吃饭、上厕所,没有任何偷懒的余地,哪怕是累得揉眼睛、打哈欠,也得硬着头皮继续。 更让孩子没想到的是,玩游戏还得“交作业”。家长把职场里的KPI管理搬到了孩子身上,单纯玩还不算数,必须有“产出”。每一局游戏结束后,孩子要记录战绩,中午和晚上还要写复盘总结,分析自己哪里打得好、哪里失误了,就像上班族写工作报表一样。 家长还会仔细翻看这些总结,在上面批注指导,指出他的问题,要求下次改进。 吃饭也被设置了严格的时间限制,早饭、午饭、晚饭各留半小时的时间窗口,过时不候。孩子要是沉迷游戏错过了饭点,就只能饿肚子,家长半点通融都没有。他们就是要让孩子明白,游戏不是随心所欲的娱乐,而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甚至比上学还要枯燥、还要有压力。 起初孩子还带着窃喜,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玩游戏了,每天按时开机,劲头十足。可这样高强度、被强制要求的游戏体验,没过多久就磨掉了他所有的兴趣。才坚持到第三天,孩子就情绪崩溃了四次,对着满屏的游戏画面直掉眼泪,再也没有了之前的痴迷。 他开始怀念上学的日子,想念和同学一起上课、玩耍的时光,觉得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比对着游戏屏幕打16个小时轻松多了。那些曾经让他魂牵梦绕的游戏,现在变成了让他头疼的“负担”,每一局都要追求战绩、还要写复盘,乐趣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可家长的“杀手锏”还在后面。为了彻底粉碎孩子“当职业电竞选手”的幻想,他们还计划邀请一位“百榜战神”级别的游戏高手,来跟孩子对战。这不是简单的陪玩,而是一场“降维打击”,就是要让孩子在疲惫不堪的状态下,亲身感受专业选手和业余玩家之间的巨大差距,让他明白,游戏不是随便玩玩就能成功的,彻底摧毁他最后的心理防线。 这件事在网上发酵后,争论越来越激烈。支持的网友说:“这招太绝了,孩子就是玩得不够,等他玩腻了自然就不想玩了,比打骂管用多了”;反对的网友则担心:“16个小时太长了,会伤害孩子的眼睛和身体,而且休学影响学业,万一孩子玩疯了收不回来怎么办”;还有人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太激进,风险太大,不适合推广。 其实这对家长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让孩子在过度沉迷中认清现实,明白任何热爱一旦变成被强制执行的任务,被加上条条框框的限制,所有的乐趣都会消失。他们想用这种“以毒攻毒”的方式,让孩子主动放下游戏,重新回到课堂。 目前孩子的“游戏特训”还在继续,虽然过程充满争议,但从孩子的状态来看,效果似乎正在显现。他已经开始主动跟家长说“不想玩游戏了”,甚至提出想回学校上学。这场特殊的教育实验,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孩子沉迷游戏的难题,这对家长的大胆尝试,确实给很多家庭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让大家重新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 信息来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