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大伯过世,高寿92岁,我在外地,离家1300公里,打电话给堂哥,堂哥明确说不用我们这些离家远的亲戚回去。 电话那头堂哥的语气很平静。他说老人走得很安详,是在睡梦中离世的,没什么痛苦。后事都安排妥当了,一切从简。让我们放心工作,不用专门赶回去。我握着手机,心里空落落的。记忆里那个总是笑呵呵给我塞糖吃的大伯,连最后一面都见不上了。 堂哥解释说,现在农村也在推行简办丧事。大伯生前就交代过,身后事不要大操大办,别让在外地的孩子们来回奔波。老人总说,活着的日子孝顺比走了之后铺张更重要。他们那辈人吃过苦,最看不得浪费。 我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远处的高楼大厦。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每个人都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为了生活背井离乡,与故乡的联系越来越脆弱。连至亲离世这样的大事,都可能因为距离而缺席。 邻居老张上个月也经历了类似的事。他老家在甘肃,父亲去世时正值项目攻坚期,最终也没能回去。他说那天下班后,一个人在公司楼下坐了很久,对着老家的方向磕了三个头。这种遗憾,可能就是我们这代外出打拼的人必须承受的。 科技发达了,视频通话能让我们随时见到亲人。可当生命走到尽头,冰冷的屏幕终究代替不了温暖的拥抱。堂哥在家庭群里发了灵堂的照片,素净整洁,大伯的遗像笑得慈祥。我们在群里点了蜡烛,写了悼念的话,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这件事让我思考很多。传统丧葬习俗在慢慢改变,疫情加速了这个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提倡网络祭扫、云追思。这种变化有好有坏,好处是确实方便了远方游子,不好的是那种仪式感在淡化,亲人之间的联结也在变淡。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老人去世,整个生产队的人都会来帮忙。在外地的亲戚无论多远都要赶回来,披麻戴孝,守灵送葬。现在这种场面越来越少了。不是人情淡了,而是生活节奏、工作压力让很多人身不由己。 92岁算是喜丧了。大伯这一生经历过战乱、饥荒、改革开放,见证了整个国家的变迁。他们那代人对生死看得比较开,更在乎活着的时候子女是否孝顺,家庭是否和睦。这种豁达,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网友们在类似话题下分享过很多感受。网友“远行的舟”说:“爷爷去世时我在国外,隔着时差参加视频葬礼,那种无力感一辈子忘不了。”网友“北漂的南方人”留言:“每次回家都要给爷爷奶奶多拍些视频,生怕留下遗憾。”还有网友“时光慢些”评论:“传统习俗应该与时俱进,心意比形式更重要。”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两难选择?当工作生活与亲情孝道产生冲突时,你们会怎么做?对于这种从简办理丧事的新趋势,大家又是怎么看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