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1 月 29 日,山东潍坊高新区法院的会议室里,副院长王彬向一位头发花白的男子深深鞠躬:“向孙夕庆同志公开赔礼道歉,为你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这一刻,距离孙夕庆被刑事拘留已过去 1277 天。这位曾意气风发的清华半导体海归博士,创业途中遭人诬陷,从企业董事长沦为阶下囚,用三年半的牢狱之灾换来了一纸无罪证明和 54 万元国家赔偿。这场被最高法列为典型案例的冤案,不仅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个人悲剧,更折射出中国法治进程中对民营企业家权益保护的觉醒与进步。 孙夕庆的人生轨迹,本是 “学霸报国” 的典范。作为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博士,他留学海外后始终怀揣归国创业的梦想。2003 年,他牵头动员 7 名海外博士回到潍坊,共同创办中微光电子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致力于半导体照明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彼时的他,风华正茂,满怀 “科技报国” 的热忱,公司也迅速成长为行业内的标杆企业,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亮眼名片。 然而,商业合作中的股权纠纷,为他的人生埋下了致命隐患。2014 年 7 月,中微光电子爆发董事会冲突,孙夕庆被免去董事长和总裁职务。权力更迭背后,是股东间的利益博弈,而这场商业纠纷,很快被别有用心之人转化为刑事指控。一个多月后,公司一名董事向公安机关举报,声称孙夕庆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公司财产,一场针对他的 “罗织之罪” 悄然展开。 2015 年 2 月 3 日,刺耳的警笛声打破了孙夕庆的生活。他被潍坊市公安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刑事拘留,理由是涉嫌职务侵占、挪用资金。“我当时以为只是调查清楚就会放我出来,” 孙夕庆后来回忆,他坚信自己的清白,主动提供了大量财务凭证和工作记录,却没想到这只是漫长牢狱之灾的开始。 同年 3 月 12 日,孙夕庆被批准逮捕,随后被检方以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职务侵占罪” 两项罪名提起公诉,指控涉及八项具体事实。而就在他被羁押期间,几名原公司股东迅速注册了新公司,接管了中微光电子的核心业务,这场 “举报” 的真实目的昭然若揭。2017 年 7 月,潍坊高新区法院一审认定孙夕庆罪名成立,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10 万元。 面对判决,孙夕庆始终没有放弃。他在狱中坚持申诉,反复梳理案件细节,指出控方证据中的矛盾之处。“他们不断弄一些证据混淆是非,八项指控只要有一项成立,我就万劫不复,” 孙夕庆说。他的坚持换来了转机,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以 “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程序违法” 为由,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此后的 4 年里,这场案件历经 114 次庭审,成为中国司法史上 “开庭次数最多的刑事案件”,每一次庭审,都是孙夕庆对清白的捍卫。 在 1277 天的羁押中,孙夕庆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黑发被焦虑与煎熬染成白雪,年近五十的他形容枯槁,与外界隔绝的日子里,他错过了公司的发展,疏远了家人,甚至一度陷入精神崩溃的边缘。但支撑他挺过来的,是对法治的信仰:“我相信法律最终会还我一个公道。” 昭雪之日:道歉与赔偿背后的法治温度 2018 年 8 月,被羁押近三年半后,孙夕庆终于获得取保候审。2019 年 5 月,潍坊高新区检察院以 “证据发生变化” 为由,申请撤回对孙夕庆的起诉,法院裁定准许。同年 8 月,检察院正式作出不起诉决定书,明确对孙夕庆终止追究刑事责任。长达四年多的司法拉锯战,最终以 “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告终,孙夕庆洗清了所有罪名。 无罪释放后,孙夕庆向潍坊高新区法院提出国家赔偿申请,要求赔偿各项损失共计 2 亿元。他认为,这场冤案不仅剥夺了他的人身自由,更摧毁了他的事业和人生,造成的损失难以用金钱衡量。2019 年 12 月,法院作出国家赔偿决定:支付人身自由赔偿金 403455.38 元,精神损害抚慰金 141000 元,合计 544455.38 元,并在侵权影响范围内为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这笔赔偿与孙夕庆的申请相去甚远,但他更看重的是那份印着国徽的道歉书。“我要的不是钱,是清白,是让亲朋好友、同行同学都知道我是无辜的,” 孙夕庆说。而这场公开道歉,也成为中国司法机关 “有错必纠” 的生动体现。最高法将此案纳入国家赔偿典型案例,明确指出:“司法机关应当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司法的坚定立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 孙夕庆案的背后,是中国法治进程中对民营企业家权益保护的不断完善。案发时,正值民间经济纠纷与刑事司法介入的模糊地带,一些地方存在 “以刑代民” 的倾向,导致企业家陷入不必要的司法风险。而孙夕庆案的昭雪,以及最高法的典型案例认定,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公检法机关对民间经济纠纷应慎重介入,坚决杜绝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