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警示!”11月15日上海,46岁独生女子未婚、无子女,父母也都去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因突发脑出血需要家属签字手术,无奈喊来远房亲戚赶来帮忙。 谁料,手术后,病情又出现反复,不仅神志不清,还被送进ICU,医疗费已经超过21万元,亲戚根本无力负担,无奈向女子所在的居委会求助。居委联系女子工资存放银行以及购买重疾保险的保险公司,结果,却被告知没有权利! 2025 年 11 月上海某医院 ICU 外,吴先生手里的欠费单金额已超 21 万元,边缘被攥得发皱。 他望着 ICU 的红灯,耳边还响着护士的话:“再不缴费,部分治疗要停了。” 可蒋女士的工资卡、重疾险保单就在包里,他却连碰都没法碰 —— 没有合法授权。 10 月 14 日早晨,蒋女士在上海的办公室突然眩晕,趴在桌上失去意识。 同事发现后立刻拨打 120,送医后诊断为急性脑出血,医生说 “必须马上手术”。 公司 HR 赶来协助,却在手术同意书前犯了难:“她没结婚没孩子,父母也不在了。” 翻遍蒋女士的紧急联系人名单,只找到一个远房亲戚的电话 —— 吴先生。 吴先生接到电话时正在外地出差,连夜驱车赶回上海。 赶到医院时,医生已在手术室门口等候:“再晚半小时,风险就大了。” 他看着手术同意书上的 “家属签字” 栏,手忍不住发抖:“我只是远房亲戚,能签吗?” 得到 “先救命” 的答复后,他签下名字,又凑了 3 万元垫付首期费用。 10 月 16 日,蒋女士术后突发并发症,被转入 ICU,每天费用超 1.5 万元。 去缴费处时,他突然意识到:“我没她的银行卡密码,也没法用她的保险。” 他试着用蒋女士的生日当密码,银行卡提示错误,保险公司也说需要本人授权。 10 月 17 日,吴先生带着蒋女士的身份证、病历去银行,希望能通融。 银行柜台工作人员查验后说:“没有法院出具的监护人证明,谁都不能动她的钱。” 他又去保险公司,理赔专员指着条款:“重疾险理赔需要被保险人确认,昏迷状态不行。”后来吴先生找到蒋女士所在的居委会,希望能帮忙走特殊流程。 居委会工作人员陪着他再次去银行沟通,还出示了医院的病危通知书。 银行经理面露难色:“我们也想帮忙,但规定摆在这,没有法院文书,谁都不敢动。” 10 月 25 日,律师帮居委会提交了申请,可法院告知 “最快也要 1 个月才能出结果”。 ICU 里的蒋女士还在靠呼吸机维持,欠费单每天都在增加,吴先生把家里的积蓄都取出来,又跟朋友借了 2 万,勉强凑够追加的费用。 他坐在 ICU 外的椅子上,看着来往的医护人员,心里满是纠结:“再这么下去,我也扛不住了。” 他夜里睡不着,翻来覆去想:“要是她醒不过来,我垫的钱怎么办?要是醒了成了植物人,后续费用谁管?” 他不是不善良,只是普通家庭实在扛不起这样的 “无底洞”,法律的冰冷让他不得不权衡。 11 月,医院给吴先生发了最后通牒:“再不缴费,只能停用非必需药物。” 居委会只能发动社区捐款,可凑来的钱连一天的 ICU 费用都不够。 工作人员拿着《民法典》给大家看:“其实早有‘意定监护’制度,只是很多人不知道。” 要是蒋女士在清醒时,指定了信任的人做意定监护人,现在也不会陷入这样的绝境。 几天后法院的初步调查开始,吴先生作为临时联系人配合取证。 他去病房看蒋女士,她还没醒,手指偶尔会动一下,像是在挣扎。 如今,蒋女士仍在 ICU,法院的监护权指定程序还在进行中,欠费问题暂由医院垫付。 吴先生每天都会去医院看看,虽然压力大,却没真的放弃:“再等等,说不定会有转机。” 居委会也在整理材料,准备在社区里宣传 “意定监护”,避免再有人遭遇类似困境。 这起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独居群体的隐秘风险 —— 不是要否定单身或丁克,而是要在清醒时,为自己铺好后路,毕竟生命经不起法律程序的漫长等待。 信源:上观新闻——46岁上海独身女子突发昏迷!身边一个亲人都没了,但医药费已超21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