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民族大义,没有家国情怀,政府警示,置若罔闻,如今滞留日本机场,真是自作自受。 政府的警示从不是空泛的口号,每一条都跟着具体的风险数据。日本政府自己公布的南海海槽大地震风险评估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未来30年发生大地震的概率已经从70%提到了80%,波及范围从冲绳到福岛,能造成29.8万人死亡、1.8万亿美元经济损失,驻日大使馆特意把这消息转达给国人,就是怕有人不当回事。 可偏有人觉得这些都是遥远的概率,抱着“倒霉事轮不到我”的心态硬闯,结果撞上12条中日航线集体取消,挤在东京羽田或上海浦东的机场里进退两难,当初过关时拍着胸脯说“我花自己钱”的豪横,到这会儿全变成了对着滞留通知发呆的狼狈。 这些人大概没算过安全账,总觉得“旅游和政治是两码事”,却不知道日本的治安早不是当年“丢钱包能找回来”的光景。 有数据说2025年针对中国游客的暴力犯罪案件得翻倍,就算在白天的繁华商业区,抢劫袭击都不新鲜,更要命的是当地警方破案率不到5%,真遇上事基本只能自认倒霉。 去年9月冲绳就出过实实在在的悲剧,一个中国女游客跟着教练玩滑翔伞,明明当时下着阵雨,还是硬着头皮上,结果俩人一起坠海,最后都没救回来,涉事店铺直接永久停业,可一条命没了再也回不来。 还有个京都的中国留学生,8月份非要在暴雨天爬富士山,没带够衣服还把手机玩没电,失联后家里急得团团转,驻日大使馆连夜成立工作组,联系日本警方到处搜救,折腾半宿才发现人自己下了山,这通折腾耗费的人力物力,全是因为他没把使馆的安全提醒当回事。 更有人拿“沉默成本”当借口,说机票酒店提前付了几万块,不出去就打水漂。可这点钱跟可能付出的代价比,根本不值一提。 2024年中国游客在日本花了1.73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800亿,这些钱里不少变成了日本的税收,而日本的军事预算年年涨,谁也说不准这些消费里的一分子会不会变成对方军备库里的东西。 有些人为了汇率差价疯狂扫货,觉得能省出机票钱,却没算过真遇上航班取消或意外,额外花的钱比省的多得多。之前就有游客因为滞留机场,每天住宿吃饭花上千块,最后回来一算,比原计划多花好几万,这账算得可真不精明。 评论区里说“该同情”的人,大概没见过使馆工作人员为这些逆势出行的人连轴转的样子,也没听过那些遇难家庭的哭声。 昆明机场之前就有个例子,有人国庆想出境,民警提醒要报备,他反而给100块“买烟钱”求通融,这种对规则的漠视和赴日逆势出行的心态没区别,都是觉得自己能特殊化。 可风险从不看人脸色,政府把警示摆出来,就像在悬崖边拉护栏,有人非要推开护栏往前走,摔下去再喊疼,旁人就算想伸手,也得先想想这是意外还是自找的。 那些滞留日本机场的人,或许该琢磨下,所谓“自由”是不是得建立在对风险的敬畏之上。花自己的钱是自由,但为此占用的使馆救助资源、承担的安全风险,终究得自己扛。 2025年以来,驻日使领馆处理的中国公民求助案件里,近三成都是因为忽视警示导致的,小到丢东西求助,大到意外身亡协调后事,每一件都耗费着公共资源。这些资源本可以用在更需要的地方,比如真正因不可抗力陷入困境的同胞,而非那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 再说所谓的“同胞情”,同情是给那些遭遇意外的人,不是给明知故犯的人。就像有人无视“禁止穿越”的通告,非要去未开发的雪山徒步,最后遇难或失联,旁人惋惜之余,也会说句“这是自己选的”。 赴日旅游也是一个道理,政府把风险摆得明明白白,航班公司都开放免费退改签了,还要逆势出行,最后滞留或遇到危险,本质上和闯未开发雪山的行为没区别。 那些喊着“要同情”的人,要是真遇上自己的纳税钱被拿去反复救助这些漠视警示的人,恐怕也会觉得不舒坦。 其实这些人心里也清楚风险,只是被“汇率红利”“旅游计划”迷了眼,觉得自己能成为例外。可例外从来都是小概率事件,就像买彩票中大奖一样,大多数人终究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滞留机场只是小事,真要是遇上地震、暴力犯罪这类大事,别说“花自己的钱”能解决,就算有再多钱,也换不回安全。政府的警示从来不是要限制谁的自由,而是把可能的坑提前指出来,听不听在自己,只是听与不听的后果,也得自己担着,没人能替你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