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1月26日,乌克兰谈判代表突然否认已原则同意美方28点和平计划,把特朗普25日

11月26日,乌克兰谈判代表突然否认已原则同意美方28点和平计划,把特朗普25日刚说的协议接近达成瞬间打脸。事情是这样的:25号一早,美国多家媒体称基辅已点头,只待补细节,特朗普立刻发帖宣称计划“微调”,派特使赴莫斯科找普京收官。不料几小时后,乌方代表团直接开呛“我们没有同意,别瞎写”。泽连斯基补刀愿见特朗普,但要求先厘清条款。 这场外交罗生门撕开了华盛顿与基辅之间的信任裂痕。特朗普团队显然想复刻其经典“交易艺术”——通过媒体造势捆绑谈判对手,用既成事实倒逼让步。可惜乌克兰人这次掀了桌子。乌方表态精准刺破两个泡沫:一是白宫对盟友的实际掌控力,二是“特氏速成协议”的可行性。俄乌冲突打的不只是战场,更是外交心理战。 观察泽连斯基的回应策略,分明藏着以退为进的锋芒。“愿见特朗普”释放缓和信号,“先谈条款”却把球踢回美国半场。这种外交辞令的张力,像极了两根互相试探的针尖。基辅方面早已不是2022年那个依赖西方情报的被动者,他们清楚任何仓促协议都可能变成割让领土的陷阱。美国中期选举后政治生态的碎片化,反而给了乌克兰左右逢源的操作空间。 特朗普的“特使赴莫斯科”剧本更暴露其外交团队的认知滞后。他们似乎还停留在2018年“通俄门”前的政治语境,忽略了一个关键变量:普京现在要的不是外交烟雾弹,而是实打实的战场收益。克里姆林宫近期在顿巴斯的军事部署,分明是把谈判桌架在火炮射程之内。这种错位让美方的收官计划显得像一场单方面狂欢。 深挖这场乌龙背后的结构性问题,三条裂痕触目惊心:华盛顿对盟友的承诺可信度正在瓦解,战时外交的信息差成为各方博弈工具,大国调停者的角色因国内政治极化而失效。当特朗普在社交平台用大写字母庆祝“近乎达成”时,基辅用一份冷冰冰的声明告诉世界:没有乌克兰人参与的共识,不过是华盛顿的独角戏。 这场外交事故最讽刺的莫过于,它发生在“美国领导力”神话的解剖台上。当调停者自己成为不确定性源头,当和平进程沦为舆论战素材,真正的受害者是那些在战火中数面包价格的平民。或许某天历史书记载这场冲突时,会特别标注2024年11月26日——这一天,外交面具滑落的速度比导弹还快。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