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云南一男子爬雪山,爬到一半,突然发现前方出现几个模糊身影,他以为是“驴友”,结果

云南一男子爬雪山,爬到一半,突然发现前方出现几个模糊身影,他以为是“驴友”,结果不管他怎么喊,对方都没有回应,由于当时起了大雾,他也不敢贸然上前,万一是什么凶猛动物,可就不妙了,他拍下视频后,果断离开!然后求助网友:“这到底是什么?” 云南的雪山总是藏着两副面孔,前一秒还是风轻云朗的出片圣地,后一秒就能变成让人脊背发凉的“白色迷宫”。最近这一起发生在云南雪山上的事儿,在户外圈子里传得沸沸扬扬,更是把不少试图独自挑战荒野的“孤勇者”吓出了一身冷汗。 当你一个人置身于海拔几千米的雪线之上,四周是死一般的寂静,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孤独感,往往比低温更先击穿心理防线。这位孤身前往云南雪山的小伙子起初心情不错,脚踩积雪发出的咯吱声甚至还让他觉得颇有节奏感。但大自然翻脸从来不打招呼,还没等他过足拍美照的瘾,一阵毫无征兆的大雾瞬间锁住了山头,能见度一下子降到了不足五米。就在这种白茫茫到令人窒息的时刻,转过一道山弯,几个若隐若现的“黑影”突然闯进了他的视野。 这就好比在大海上抓到了一根浮木,对于一个在大雾中独行的人来说,这时候哪怕只是看到一个人影,肾上腺素激发的都不是警惕,而是巨大的惊喜。小哥当时心里那叫一个踏实,满心以为遇上了穿着深色冲锋衣正在休整的驴友团。那一排高高低低的身影,看着太像人了。他几乎是立刻就卸下了防备,甚至还往前凑了几步,拉近到了大约三米的距离,攥着登山杖,热络地扯着嗓子喊了好几声:“兄弟,是不是迷路了?” 诡异的事情就在这一刻发生了。没有回应,死一般的寂静。最让人心里发毛的是,山上风不小,周围的雪沫子都被吹得乱飞,可眼前这几个“人”不仅一声不吭,连身上“衣服”的衣角都没随风摆动一下,就像是硬邦邦地焊在了雪地里。这哪是活人该有的样子?小哥把手机镜头拉近想看个究竟,可大雾蒙着,怎么看都是模模糊糊的轮廓。那股刚才还在翻涌的喜悦瞬间冻结,转化成了直冲天灵盖的寒气。这时候大脑的保护机制终于上线——不管这玩意儿是猛兽还是什么别的东西,反正绝不是能搭话的活人。他根本不敢再多确认一眼,转身拔腿就往山下跑,这一跑就是半个多小时,直到大雾散去才敢回头。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把这事儿剖开了看,这就是高海拔极端环境下典型的大脑“欺骗”游戏。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里,人的感官灵敏度本身就会变迟钝,加上雪面反光和浓雾的双重干扰,人眼很难捕捉到清晰的边缘线条。这时候,大脑那个爱“脑补”的功能就开始捣乱了,它会自动把你视线里那些枯树枝、裸露的岩石、甚至是冻硬的牛粪堆,强制修补成你记忆里最渴望见到的形象——同类。越是孤独、越是渴望有人作伴,这种心理暗示就越强烈,哪怕眼前只是一堆乱石,大脑也能给你PS出一队正对着你沉默的“登山客”。 这并不是孤例,去年梅里雪山也就发生过几乎一模一样的惊魂时刻。当时也是个新手,在大雾天里硬生生把一头冻得邦硬的牦牛尸体看成了传说中的“雪人”。那位仁兄被吓得魂飞魄散,在慌乱逃跑中彻底迷失了方向,要不是手里还要那个能保命的卫星电话,恐怕人早就凉透了。这就是为什么老驴友们常把“非必要不独行”挂在嘴边,这不是怂,而是为了活着。 一个人在山上,恐惧是被放大的镜子。两个人只能互相壮胆,而只有到了三个人,才能形成有效的交叉判断机制。雪山徒步讲究个“三人同行”,不仅是为了出了事能有人搭把手,更重要的是,当你的大脑因为缺氧、寒冷和恐惧开始胡乱编故事的时候,身边能有个清醒的人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别自己吓自己,那就是块石头。”所以说,面对这种甚至可能还没开发的野景点,敬畏之心永远是最好的装备,毕竟除了脚下的路,你也得时刻提防着这漫天大雾给眼睛设下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