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中国有4亿人,全世界有10亿人。 那时的中国人口能占全球四成,放在今天简直难以想象。 可谁能想到,一百多年后这个数字会跌去一半还多,这里面藏着的故事,怕是比任何历史书都来得沉重。 19世纪的欧洲正忙着工业革命,英国人口半个世纪就翻了近三倍,医疗进步让牛痘接种成了家常便饭。 反观中国,鸦片战争后就没消停过,丁戊奇荒那三年饿死的人就有上千万,到1900年人口还是4亿,全球占比却掉到了25%。 同样是被殖民,印度1870年到1900年人口还能增加四千万,说到底还是战乱把家底耗空了。 进入20世纪,本以为能喘口气,结果更糟。 抗日战争打了十四年,军民伤亡三千五百万,1949年全国人口才刚过5亿。 那会儿全世界因为战后婴儿潮都涨到22亿了,中国占比再降到23%。 东北工业内迁让农村劳动力跑了大半,1946年的耕地面积比1937年少了近三成,饭都吃不饱,哪还有力气生孩子。 新中国成立后才算真正缓过来。 1950年建了全国防疫委员会,婴儿死亡率从200‰直降到80‰,1957年人口就冲到6.4亿。 本来想学苏联搞"英雄母亲",后来发现人太多也麻烦,60年代搞起赤脚医生,90%农村都有了医疗点,人均寿命从35岁提到68岁,1980年干脆破了10亿大关。 80年代一纸《公开信》推行计划生育,二十年时间把人口增速从2.09%压到1.07%。 不过这政策也不是万能的,韩国同期搞家庭计划,生育率比我们降得还快。 2022年数据出来吓一跳,总和生育率1.09,全球垫底,65岁以上老人占比14.9%,人口14亿,全球占比只剩17.5%。 现在回头看,日本1995年老龄化率也是14%,二十多年就飙到29%,养老金缺口占GDP8%。 中国现在面临的"未富先老",比日本当年难多了。 浙江今年开始发育儿补贴,三孩政策配套措施总算跟上了,但效果怎么样还不好说。 如此看来,人口问题从来都不只是数字游戏。 19世纪的停滞是制度溃败,20世纪的增长靠主权独立,21世纪的转型就得看现代化治理水平了。 把59.6%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转化成人才红利,或许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道。 毕竟十四亿人的基本盘还在,只要方向对了,办法总比困难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