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日本政府头疼的中国女人,国内对她的宣传却很少,如今 73 岁了 提起王选,很多国人未必叫得出她的名字,但在日本政府那边,她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角色。 她不是大官,也没什么锋利的头衔,只是个普通的中国女人,却凭一腔倔强和三十年的死磕,把日本细菌战的历史拉进了国际的聚光灯下。如今她已经 73 岁了,仍然不肯停下。她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听到。 王选的执念,从家乡的苦难开始说起。她 1952 年出生在上海,祖籍是浙江义乌,家里一直有个难以愈合的伤口。父亲常常念叨,自己的叔叔 1942 年死在崇山村鼠疫灾难里。 那年日军扔下了带菌的跳蚤,村里一下子死了四百多人。八个亲人,没能熬过那场灾祸。这样的家族记忆,别人听起来像老电影,她却天天被拉回现实。 1995 年,她无意中在《日本时报》上看到了两位日本学者调查崇山村的报道,顿时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和家人讲的那些苦难,原来远远没说透。 她放弃了在美国的安逸生活,辞了工作,组建了调查团,开始了和日本有关细菌战的真相较量。这一走,就是几十年,连自己也没想到会这么长。 调查一路走来,王选像个 “拼命三娘”。她带着团队跑遍崇山村,翻烂了档案,翻出了 1942 年鼠疫暴发的细节 —— 日军投下鼠疫菌,村里死了 404 人,活体解剖、惨绝人寰。 她的家族故事,和无数普通人的命运绑在一起。她把这些血泪证据,一点点收集起来,像拼图一样拼出了那段被尘封的历史。 她不满足于只把资料留在自己手里。1997 年,王选带着 108 名受害者家属,站到了东京地方法院的门口。 她成了原告团团长,正式向日本政府发起诉讼。那场跨国官司,一打就是十年。她和团队拿出了厚厚的证据,包括日军的《井本日志》、731 部队老兵的证词,还有美国学者哈里斯关于 “死亡工厂” 的研究。每一份材料背后,都是血和泪的见证。 2002 年,东京法院第一次承认日本在华实施细菌战的事实,但却拒绝赔偿。王选面对媒体时说,这是 “法律败诉、历史胜利”。她没有被打倒,反而越挫越勇。 她继续上诉,前后参加了四十多场法庭辩论。她明白,这场官司,不只是为了赔偿金,更是为了真相和记忆。她把法院当战场,证据就是她手里的剑。 这场战斗,没有立刻带来理想的结果,却在国际社会激起了不小的涟漪。王选的坚持,推动东京地方法院在 2002 年一审判决中首次司法认定日军实施细菌战的史实。 在日本,部分教材开始收录这一历史;在美国,许多媒体报道了她的官司,让更多人知道了细菌战的真相。 她和中日美的学者联合起来,建立了专门的档案数据库,推动义乌陈列馆收录了数千份资料。她常说,历史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有人一点点去还原。 王选的力量,不只是对日本政府的冲击,更是在国际社会里敲响了正义的警钟。她用自己的方式,打破了沉默。 她的努力让世界看到,文明社会面对历史责任时,不能装聋作哑。她不是靠喊口号,而是用一份份铁证,让历史无法被否认。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普通人也能成为历史的推动者。 到 2025 年,王选已经 73 岁了。她没停下脚步,依然在整理诉讼录音、校对调查报告。 她正与团队全力推进 12 卷本《战争时期浙江省境内的 “烂脚病” 分布调查报告》的整理校对工作,力争年内出版。她反复强调,细菌战的问题还没有真正结案。这条路,不管多难,她都准备一条道走到黑。 王选没赢得金钱赔偿,却让日本政府在司法认定和道义上都无处可逃。她的故事,是个体和时代的碰撞,也是无数普通中国人对正义的执着。 她让世界明白,历史不能被遗忘,正义也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褪色。 王选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把一段沉重的历史扛了起来,这份坚持,是对每一个追求真相的人最好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