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中日闹僵后,有眼色的国家都纷纷表态,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再不济,也都是保持中立,谨言慎行,生怕卷入风波。然而,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却跳出来拉偏架,帮腔日本。 这话一出口,狮城网友第一时间翻脸。有人说别当夹在大象中间的裁判,有人直接让他收回去重讲。理由很简单:历史摆在那,痛也是真痛过的。你要谈和解,先把时间线和责任分清楚,再来劝别人“放下”。 更敏感的是,把日本描成“东南亚最可信的力量”,这句在本地就很难过关。新加坡社会对秩序和记忆很在意,家家都有老照片、旧报纸,肃清和军管不是抽象词。我一个在新加坡做媒体的朋友说,他外公柜子里还留着当年的通行证和配给牌,家里从小就讲那段避难的事。你今天要把那段当作“可以翻篇”的注脚,受众不会买账。 黄循财刚上任一年多,压力不小,想展示独立外交,给东京抛点橄榄枝,也能向华盛顿递个眼色。但这类议题不是课堂讨论,是雷区,走姿势就容易踩点。更别说当下的中日关系正处拐点,任何一句“劝大度”,都像是在替一方加码。 中国这边的回应也很直接,驻日使馆甩出一组历史照片,地点指向东南亚的那支细菌部队网络,核心点就在新加坡。意思不用翻译:别健忘,也别在别人疼处上说风凉话。第二层信号也清楚:你当年是节点,现在要对这段史说话,分寸要自己拿。 我不否认小国生存需要平衡术,新加坡历来讲究务实。问题是,平衡不是口头禅,更不是在舆情高压时去教大国怎么做情绪管理。道德高地要靠事实和同理,不是靠“你大你就让”。劝和要讲方法,至少要附带三句话:承认伤痛、尊重史实、反对洗白。缺一条,都会被骂轻薄。 接下来三件事值得盯: 1. 新加坡外交部会不会补发释义,把语气收回来,强调“不选择阵营、不替谁洗白”。 2. 黄循财下一次受访是否加上“对战争罪行零容忍”的表述,顺手把“和解”定义放在正轨上。 3. 对日经贸与安全合作有没有降温动作,尤其是涉及军民两用的项目,是继续推进还是按下慢放。 还有个现实问题:区域里都在衡量风向,谁先出头,谁就要承担被贴标签的风险。东京如果继续在历史上打太极,狮城还要不要做这波背书?北京若把这事记账,会不会在项目准入、航权谈判、金融通道上让你多等一会? 我个人看,这次更像口快和判断失误,不是全面转向。但也提醒一件事:新团队需要把“话术”和“策略”分开。该说的话,晚一点、稳一点、说完整一点,比抢第一条新闻更重要。 故事还没完。是补台修正,还是继续硬扛,看后续三周的动作就清楚。你觉得这是失言,还是试水?如果你是新加坡总理,这个时候会不会选择闭嘴,还是换一套更硬的历史表述再谈和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