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打输后,清朝水师基本没了。 清朝洋务运动搞了三十来年,好不容易攒出亚洲第一的海军,装备上铁甲舰、巨炮,吨位加起来比日本联合舰队重一半。可1894年9月17日黄海大东沟一仗,打了五个多小时,就丢了致远、经远、扬威、超勇四艘主力,定远重伤搁浅。 北洋水师总共十二艘主力舰,战后能动的就剩七艘,基本瘫了。清廷的海防门户大开,日本海军直扑威海卫和旅顺,海军力量等于零。李鸿章吹了半天牛的“亚洲雄师”,眨眼间成废铁,这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整个体系的烂摊子。 败仗根子在哪儿?先说装备,北洋舰队虽有定远镇远两艘大铁甲舰,每艘主炮305毫米,射程远威力大,可日本舰队主炮虽小,速射快多了。清军大炮射一轮得半天,日本那边120毫米炮一分钟几发,火力密度压死人。 舰队训练也拉胯,丁汝昌管带时,舰上纪律松散,士兵抽鸦片赌博成风,操练走过场。反观日本海军,伊东祐亨指挥下,舰队机动灵活,第一游击队高速巡洋舰绕着清舰转圈打,北洋阵型一乱就崩盘。 威海卫那场更惨,1895年2月日军两万登陆刘公岛,北洋残舰困在港里出不去。日舰封锁口子,鱼雷艇夜袭,定远靖远来远全中招沉底。刘步蟾想突围,舰队却四分五裂,鱼雷艇管带王平直接跑路,炸了自家船。 丁汝昌服毒,刘步蟾吞枪,提督衙门里军官焚旗投降。整个北洋水师,从旗舰到炮艇,损失八艘主力,四艘辅助,全军覆没。清朝海军不光没了船,人也散了,士兵俘虏上万,日本带走军资当战利品。海防线彻底崩,日本海军直捣旅顺大屠杀,朝鲜半岛拱手让人。 战后清政府傻眼了,《马关条约》签得血本无归,两亿两白银赔款,割台湾澎湖,还赔日本海军重建费。海军重建刻不容缓,李鸿章上书慈禧,说得再不买船,海疆就完了。 1896年,清廷拨款五十万英镑,从德国伏尔铿船厂订三艘穹甲巡洋舰,海容海筹海琛。排水量两千八百吨,长一百米,主炮150毫米,副炮105毫米,速度十九节,算当时先进货色。 1898年海琛号下水,汤汝昌管带,官兵穿西式军装,学德式操典,总算有点海军样。清廷想借这三舰重振旗鼓,编入巡洋舰队,巡逻渤海,护航外交,还去东南亚耀武扬威。照片上官兵站甲板,大炮林立,看起来气势汹汹,可谁知这只是昙花一现。 重建海军的路子走得磕磕绊绊。清末财政吃紧,海军经费总被挪用,慈禧修颐和园花了三千万两,本该买船的钱全搭进去了。李鸿章虽是海军总办,可朝中掣肘多,醇亲王奕譞管军机,丁汝昌升提督也靠关系。 北洋水师成军后,训练重炮轻机动,舰长多是陆军出身,不会海战战术。刘步蟾留学英国,懂技术,可指挥时阵型死板,雁行队形被日本T字战术破得干干净净。 败仗后,舆论骂声一片,说海军腐败,舰上晾衣服赌博,可真相是官僚体系问题,军舰保养差,鱼雷管卡壳,锅炉老化。重建时,海琛号虽新,可清廷内斗不止。 海军覆灭的影响深远。甲午后,清朝海权旁落,日本控制东亚水道,列强跟进瓜分中国。海军没了,陆军也拉胯,日军登陆山东无人阻,旅顺血洗三万。经济上赔款压垮财政,洋债一堆,百姓税负重。文化上,国人醒悟,孙中山搞海军协会,推动革命。 民国海军起步晚,抗日时靠老舰硬扛,二战后才重生。这段历史就是一帮人砸锅卖铁建船队,结果内耗外敌双杀,剩把破铜烂铁。教训?别光顾眼前,得长远布局,不然再牛的装备也白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