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厨房的灯还亮着,吴大爷端着刚买的新鲜花生回到餐桌上。他的老伴正热情地招呼邻居尝尝自家打的花生油,孩子们边吃边赞。
一切看似温馨如常,谁又能想到,一个平静家庭的背后,却潜藏着令人警醒的健康隐忧。

就在去年,隔壁老张因持续腹胀就医,短短数月竟被确诊为肝癌晚期。消息传来,整个社区都陷入震惊与惋惜。老张自问并无酗酒、暴饮暴食的恶习,为何健康危机会悄无声息降临?
很少人意识到,有些餐桌上的“常客”,其实正在慢慢埋下隐患。据2020年全球肿瘤报告显示,全球新发肝癌患者约91万,其中中国占据了41万例,接近一半。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数据背后,有相当一部分危险,可能就潜藏在每日的饮食之中。
是不是觉得有些难以置信?尤其是第3种食物,可能你家餐桌上也少不了。到底是哪3种食物,长期摄入会增加肝癌风险?它们究竟为什么这么危险?今天,咱们一探究竟,守护好家人的健康防线。

提起肝癌,很多人第一个想法是“酒喝多了”,但现实远非如此简单。中老年人群、常住农村、经常自家腌制食物的人,其实都处在高风险之中。
医学研究表明,肝癌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往往与长期接触某些饮食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中国约占全球人口的20%,却承担了全球43%的肝癌病例。造成这一“数据悬殊”的背后,本土独特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其中尤以几类常见的食物为代表——长期食用被污染或变质的粮油,使用劣质厨房用具,乃至不经意间摄入的隐匿致癌物,无一不在慢慢“腐蚀”着肝脏健康。
专家一再提醒:肝癌至少有六成可预防,关键在于筛查和生活习惯。但许多人直到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才“追悔莫及”。要想从源头防患于未然,家里这3种食物一定要格外警惕。
这3种家中常见食物,劝你尽早撤下餐桌发霉的花生、玉米及豆类制品
花生、玉米等杂粮在保存过程中极易受潮霉变,产生黄曲霉素。这个名字听起来陌生,其实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
黄曲霉素能耐热至280℃都不被破坏,即便炒熟煮透,毒性依然惊人。蓝美玲教授指出,一粒发霉花生中的黄曲霉素就可能超过人体安全摄入标准数十倍,长期微量摄入也会引发慢性肝损伤,甚至直接诱发肝癌。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对于“花生霉不霉,晾干照吃”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但正是这种观念,让肝脏长年累月默默承受慢性损伤。

高频率饮酒,尤其是自酿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却不知风光背后,肝脏早已不堪重负。世界卫生组织将酒精明确列为一类致癌物,乙醇本身虽非直接致癌,但在肝脏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乙醛,具有强致变性,长年累月极易促成肝硬化,而肝硬化失去控制后,肝癌风险直线上升。
有研究指出,每多饮用10ml酒精,肝癌的发病风险就会增加4%左右。而每日喝3杯酒的人,罹患肝癌可能性更高。
值得警惕的是,自家酿酒不少含有杂醇、重金属等有害物,对肝功能伤害更大。
与PFA(“永久性”化学物质)相关的包装和器具
很多人从未听说“PFA”这个名字。可实际上,它广泛存在于日常用的不粘锅、一部分外卖餐盒、一次性快餐包装纸、某些食品内膜等。
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最新研究表明,人体内PFA含量位于前10%,患肝癌风险可增加4.5倍!PFA极难降解并代谢排出,容易通过烹饪迁移至食物,长期摄入会在体内“积蓄隐患”,危害肝脏,增加癌变风险。
因此,过度依赖不粘锅、频繁使用外卖一次性餐盒、购买油渍明显的“涂层外卖”食品,都是无形中给肝癌“助力”。
肝癌到来并非无声无息,警惕这些信号肝癌的可怕之处在于“伪装”。在早期时,肝脏损伤往往无明显不适,真正出问题时,往往已是晚期。医学数据统计,我国肝癌患者的早期发现率不足20%。
家中若有人近期出现以下信号,务必第一时间就医排查:
右上腹反复隐痛、持续性不适;饭后常感腹胀,恶心,食欲减退;无明显原因体重急剧下降,半个月瘦了5公斤以上;持续低热(37.5~38℃),用抗生素效果差;长时间莫名疲惫、乏力,休息不见好转。
这些症状虽不专属于肝癌,但一旦出现,务必高度警惕。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柳叶刀》杂志2022年肝癌发病率专题报告
谭敦民,金昌凤.喝酒也会罹患癌症吗?[J].健康生活,2017(0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