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猜想 to 实证:“最美实验”的诞生20世纪50年代,物理学界有个公认的“规矩”——宇称守恒,意思是粒子的镜像和它本身的运动规律完全一样,就像你照镜子举手,镜子里的人也会举手。但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个大胆想法,说在弱相互作用里,这“规矩”可能不管用,当时好多人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连物理学家泡利都放话要打赌,说实验肯定会证明是对称的。

没人敢接的验证活儿,落到了吴健雄头上。她本来都买好回国探亲的船票了,一琢磨这事儿太关键,干脆把票搁一边,带着团队扎进了实验室。实验得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环境里做,她用强磁场把钴-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调得一致,然后盯着衰变放出的电子。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电子都朝着和核自旋相反的方向飞,镜像里的情况根本没出现。1957年这结果一公布,整个物理学界都炸了锅,泡利都忍不住惊叹“上帝竟然是个左撇子”,这实验也成了改写物理史的里程碑。

从浏河到世界:打破边界的成长轨迹吴健雄打小就不一般,她爸是个开明乡绅,给她取名“健雄”,就是盼着闺女能跟小子一样有出息,还自己办了明德女子学校。她7岁在学校第一次玩矿石收音机,又听爸爸讲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心里就埋下了想探索世界的种子。后来她考上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读了一年觉得不喜欢,干脆转去了物理系,身边同学都纳闷她咋放着数学天赋不用,她就说“物质世界的规律太勾人了”。

之后她去美国读书,本来想去密歇根大学,结果参观伯克利分校时,被回旋加速器震撼到了,就想留在这。当时物理系主任因为她是“女性+中国人”有点犹豫,她倒不慌,跟人家聊起核物理头头是道,最后成功“破例”入学。后来她还参与了曼哈顿计划,解决了铀浓缩的大难题,那时候算数据全靠手算,结果她算出来的精度比早期电子计算机还高1%,慢慢就成了核物理实验领域的“权威大佬”。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吴健雄不管在哪儿,总爱穿旗袍,在满是西装的学术圈里特别显眼,成了她的“专属标识”。普林斯顿大学之前百年都没招过女物理老师,她硬是凭着本事打破了这个规矩。1973年她离开祖国37年后终于回来,看到明德中学当年她爸给她栽的紫薇树长得特别好,当场捐了百万美元设奖学金,之后每年都亲自回太仓给优秀师生颁奖,还念叨“科学没国界,但科学家心里得装着祖国”。

她晚年总在中美之间跑,帮着推进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还当起了南京大学的名誉教授。1997年她去世前留了遗嘱,要把骨灰葬在明德中学,贝聿铭给设计的墓园里,墓碑上刻着“一个永远的中国人”,跟不远处那棵紫薇树作伴。2003年她先生袁家骝的骨灰也跟她合葬在那,这对科学家夫妻,最后还是回到了故乡的泥土里。

(小编总结)吴健雄:穿旗袍改写物理史的“中国骄傲”咱唠了这么多吴健雄的事儿,总结下来就两点:她是科学上的“狠人”,更是心里装着祖国的“实在人”。

说她“狠”,是真敢挑战权威——当年整个物理学界都信“宇称守恒”,就她敢放下回国船票,在超低温实验室里死磕,最后用实打实的数据把这个定律给推翻了,连泡利都被惊到说“上帝是左撇子”。更难得的是,她手算数据比早期计算机还准,参与曼哈顿计划解决关键难题,就算没拿到诺奖,可全世界学物理的都得学她的实验,连星星都以她命名,这份实力谁都抹不掉。

说她“实在”,是一辈子没忘本。打小爸爸给她取名“健雄”,盼她不输男儿,她真就一路打破偏见——从转去物理系,到打破伯克利的入学壁垒,再到成普林斯顿首个女物理老师,从没因为自己是女性、是中国人就退缩。晚年回国捐奖学金、帮着建对撞机,最后还把骨灰埋在故乡中学,墓碑上“一个永远的中国人”九个字,比啥都实在。

其实咱看吴健雄的故事,不光是看个科学家的厉害,更该想想:不管做啥事儿,像她那样敢坚持、不忘根,就准没错。现在明德中学的学生天天经过她的铜像,不就是想让这份精神一直传下去嘛——咱中国人,不管在哪儿,都能凭着本事活出自己的价值!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