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金紫荆广场的画风突然一变,持续上演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奇景。
原本庄重的雕塑广场周边,突然多出了一排排摊贩,遮阳伞、折叠桌、塑料凳整齐排开,几乎围绕着金紫荆雕塑而设。
来源:HK01
这些摊档,有的是传统摄影服务档位,有的则似乎已“灵活变阵”,化身成临时小商铺。
现场可见,商品种类颇为丰富——从矿泉水、汽水、八宝粥、柠檬茶,到“我❤️香港”纪念T恤、冰箱贴、钥匙扣一应俱全,宛如一个缩小版的旅游商品街。
更特别的是,不少摊位都使用简体字招牌,张贴二维码,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还注明可收人民币。
来源:HK01
有些摊位更销售转换插头、电话卡、数据线、电源宝等旅行用品。游客发现,摊贩大多讲普通话,明显面向内地旅客群体。
这种画面与香港一贯印象形成强烈反差,引发社交平台热议。
有内地网友调侃:“一秒穿越回深圳东门”、“感觉像是内地一个3A景点入口”。
也有人留言表示失望:“不是我想象中的香港”、“怎么会允许这样杂乱地摆摊?”
更有人直指“乌烟瘴气”、“像是街边市场搬进了景点”。
来源:HK01
不过,也有声音持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这是旅客真实需求下的自然产物;
也有人觉得相比空荡荡的广场,能买瓶水、带点纪念品也未尝不是方便之举。
面对讨论热度升高,管理方也做出回应。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管理)有限公司表示,金紫荆广场与会展中心接壤,属于公众地方,管理公司仅负责场地的清洁与一般保安巡逻,并无法定权力驱赶或阻止小贩的商业行为。
来源:星岛头条
他们曾向摊贩作出劝喻,希望停止相关摆卖,但因无执法权,只能协调与政府沟通,研究后续应对方式。
而食物环境卫生署方面则表示,他们已经知悉有关情况,并会加强巡查,如发现违法行为将依法处理。
据了解,署方亦会联同相关政府单位保持沟通,以确保场地秩序与卫生水平。
事实上,
金紫荆广场周边并非首次出现类似情况。
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有摄影档提供现场拍照、冲晒照片及售卖纪念品等服务。
只是近期,这些原本“主营摄影”的摊位似乎有部分“转型”,将商品种类扩展到饮品、八宝粥甚至日用品,范围逐渐模糊于小贩与服务之间。
而暑假期间旅客增加,也可能间接推高了摊位数量,放大了管理压力。
来源:TVB
记者近日走访现场,发现目前摊贩数量已明显减少,仅剩两三档仍在营业,主要维持原本的摄影服务,但个别摊位仍有零售瓶装水等商品。
与网上热传的“夜市风”相比,现场氛围已经有所收敛。
有市民表示,暑假期间确实看到较多摊档聚集,但最近已明显退场。
来源:TVB
不少游客也表示,虽然摆摊行为带来便利,但若管理不当,确实容易破坏景点应有的形象。一位来自广东的游客说:“我不反对买水买纪念品,但总觉得这样的方式有点太随意,不太像香港的风格。”
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看,游客密集的地标区域确实容易滋生临时经济活动。适度摆摊并非不能接受,关键在于是否有明确规范和合理布局,能否在“便利游客”与“维护形象”之间找到平衡。
那么,大家怎么看呢?评论区欢迎留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