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兵团,剽悍的实力:战斗力全军领先,令敌人闻风丧胆,见者即退...
1949年2月间,三大战役全面取得胜利后,东北野战军主力集结在平津冀地区休整,解放军总部派出一个调研小组,深入各部队考察编制和装备情况。
他们惊讶地发现,由东野第2纵队整编而来的第39军,建制兵力已经突破70000余人,且冲锋枪等自动武器的装备数量,也大大高于额定编制!
特别注意,单位建制的兵力和装备如果严重超编,并不是什么太好的事情,会直接影响部队的作战组织、调配和指挥,因此调研小组将考察报告提交给总部以后,东野在整编过程中的“瘦身”势在必行。
经过必要的调整和精简,至第四野战军拔营南下的4月份,所属各军的兵力均有一定减少,但普遍还保持在50000到60000人的水平,毕竟四野的各军,在南下之初还是“军辖四师”的状态。
如按每个步兵师12000人的满编标准,再加上军部和直属队,这样的兵力规模还是比较合理的。
此时的第39军,官兵总数约68000余人,确实比总部调研时少了二三千人,但还是顶得上蒋军一个缺兵少将的“兵团”了。
到解放战争后期,由于大量被歼和补充困难,蒋军能够达到8至10万人的兵团,已然寥寥无几,绝大部分在5至7万人之间,因为每个师平均只有6000人、每个军平均不到20000人,兵力规模还真不如四野的一个主力军。
此时第四野战军仍然只有第十二、第十三这两个兵团的建制,为顺畅指挥和管理12个主力军加特种兵部队的88万人马,增设兵团数量确是当务之急,事实上,“林罗刘”首长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组建新兵团的难点,在于高级人事的安排和领导机关的来源,第十二兵团和第十三兵团的司令部,那是继承了原辽东军区和冀察热辽军区的机关,如今要增编新的兵团,“司政供卫”各单位如何建设起来?
四野总部反复研究并报请军委批准后,于南下途中的4月28日正式下达命令,决定增设第十四和第十五兵团,同时以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空降”到第十四兵团担任司令员职务,第十五兵团司令员则提拔了邓华将军。
始终在野司工作的刘亚楼,为何要下来带兵呢?其一是“103”积极要求领兵作战,林罗首长得给机会;其二,能够指挥五个军34万人马,29个小时胜利解放天津,已证明了“103”不仅是个优秀的参谋长,还具备大兵团作战指挥的相应能力。
一、第十四兵团总兵力居全军之冠
四个兵团的建制补齐后,四野终于可以把12个主力军,平均拨隶给各兵团指挥。其中划归第十四兵团的3个军,分别是刘震第39军(东野2纵)、吴克华第41军(东野4纵)和吴瑞林第42军(东野5纵)。
从各军番号顺序可以看出,四野首长对“102”还是比较偏爱的,第十四兵团居然独占“东北五虎”之二!此时第41军的兵力为47000人、第42军的兵力为64000人(安阳战役有一定伤亡),再加上第39军的68000人,战斗部队已达179000人。
至于兵团部各单位的来源,四野决定将东北军区所属的“热河整训司令部”2000余人,整体改编为第十四兵团领导机关,也就是说,第十四兵团成立之日,编制兵力已经超过了18万人,这是什么概念呢?
第一野战军正式成立时,野司外加第一、第二兵团,总兵力也不过155000余人,竟然不及刘亚楼一个兵团的人数,可见当时四野的兵强马壮!四野当时没有组建五个以上的兵团,唯一的理由只是“低调”而已。
事实上,军委的确提前给四野预留了五个兵团的番号,但四野仍然跟三野一样,最后只编组了四个主力兵团(不含起义部队),而由于第39军、第42军的超编,使刘亚楼兵团的编制人数,高居我军十九个兵团之首!

二、兵团参谋长职务暂时空缺
关于第十四兵团的领导班子,野司经过认真研究,决定调升第41军政委莫文骅(开国中将)为兵团政委,同时给刘亚楼配备了两名副司令员:第一副司令员黄永胜(开国上将)、第二副司令员刘震(开国上将),他们的原职务分别是由第45军和第39军的军长。
其中黄永胜为专职副司令员(第45军已划归第十二兵团),拟协助刘亚楼进行作战指挥,而刘震仍兼第39军军长,更多的是明确晋升了兵团副职的级别;另外晋升第39军政委吴法宪(开国中将),为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兵团司令员、政委、副司令员副政委都配齐了,整个第十四兵团的领导班子中,唯独缺少参谋长一职的人选,一些自媒体文章介绍说,该兵团是由“吴法宪兼任参谋长”,这种说法既毫无根据,也有违军事和军史之常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