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广东最好吃的,不是广州,潮汕,也不是湛江!而是肇庆,不信你看

肇庆的饮食文化,是西江与北江合流处泡出的老味道。古端州地处岭南交通要冲,江水带来的不仅是食材,更揉进了中原的烟火气,宋室

肇庆的饮食文化,是西江与北江合流处泡出的老味道。

古端州地处岭南交通要冲,江水带来的不仅是食材,更揉进了中原的烟火气,

宋室南迁时,士民携食俗南渡,与本地百越饮食相糅,

《肇庆府志》便载“岭南食风,端州为甚,兼收中原烹法,融于水土”,这便是其文化的根。

这里的饮食从不是孤品,而是嵌在民俗里的活物。

节庆时的宴席、墟市中的小食,都藏着“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脉”的理。

古驿道上的商旅曾带来各地调料,却被本地人的巧思改造,

比如用西江水产配岭南香料,滋味里既有江湖的阔,又有街巷的暖,

邻里间分享吃食的热闹,比技法更动人。

今天,跟诸位聊聊肇庆的小吃……

裹蒸粽

不是纪念屈原的粽子,它是肇庆人“蒸蒸日上”的年味。

秦汉时中原人南迁,用冬叶裹糯米绿豆猪肉,柴火慢煮八小时,

成四角塔状,称“裹蒸”。

南朝《南史》载齐明帝“十字画之”留作晚餐,

北宋包拯离任时百姓赠裹蒸,取“铁拳”之意,后成春节必备,寓意“丰衣足食”。

冬叶裹着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糯米吸饱了绿豆沙的绵密,柴火香渗进每一粒米。

咬一口,肥油在舌尖化开,冬叶的清香混着五香粉的辛香,咸香不腻,回甘绵长。

当地人常说:“未食裹蒸,不算过年。”

如今它不仅是非遗美食,更成了游子心头的“乡味密码”,一口便知肇庆的烟火与热乎。

德庆酥

诞生于清末民初德庆县,

由饼家改良桃酥配方,添入芝麻、花生等岭南食材烘烤而成,淡黄扁圆,甘香松脆。

其典故绕不开1917年香港糕点展,德庆鹅油酥获优等奖,银鼎耀目,从此声名远播。

如今“荔园糕点制作技艺”更入非遗,传承百年匠心。

这口酥,咬下是“咔嚓”脆响,芝麻香混着花生碎在舌尖炸开,甜而不齁,酥而不散,像极了德庆人直爽性子。

早茶配红茶,单次五十克足矣,多了怕腻,少了又不尽兴。

常温密封避光存,十五天保质,高温天需冷藏防油哈喇。

如今德庆街头,老字号饼家仍守着古灶,现烤现卖。

游客提着瓦罐包装的鹅油酥,走在青石板路上,那股子饼香混着乡音,便是最浓的德庆味儿。

四会濑粉

诞生于清乾隆年间,清塘老人为糊口创粘米粉面食,后演变成“粉仔”。

清代四会富裕人家婚宴必吃濑粉,习俗传至今。

矿工南洋务边采锡时,将四会濑粉带到马来西亚,传了四代,

如今务边“大明四会濑粉”仍用江鱼仔汤底,撒炒芝麻,配自制辣椒油,香辣不麻,成为南洋美味。

岭南方言中“濑”与“热”音近,暗含“热食”之意,这碗粉里藏着四会人的烟火气。

四会濑粉纯糙米制作,

经泡米、晾米、春粉、濑粉、煮粉、过冷河等工序,长而柔韧,米香浓郁。

口感嫩滑爽口,不粘牙,搭配骨汤、肉粒、酱油、葱花,鲜香扑鼻。

现做现吃,无添加剂,营养健康。

如今已开发红米、小米、黑米、芋头、野艾等新品种,满足不同口味。

鼎湖山水豆腐花

藏着包公“掷砚成洲”的传说,

北宋包拯离任端州时,拒收端砚,掷砚入江,砚洲岛由此得名。

这方水土的山泉水清冽甘甜,当地人便用此水磨豆制花,成就了这道“山水”美味。

豆腐花滑如白玉兰,舀一勺入口即化,豆香裹着泉水的清冽在舌尖打转,

配上一勺姜糖水,甜中带辣,暑气瞬间消散。

当地人常说“吃碗豆腐花,爽到痹”,

这“爽”字,正是对它鲜、嫩、滑、香的最佳注脚。

如今,它不仅是肇庆的味觉符号,更承载着包公清廉的风骨与山民的智慧,

一口下去,吃的是历史,品的是人间烟火。

德庆竹篙粉

明嘉靖年间,悦城龙母诞“趁龙船墟”时,村民将蒸熟的河粉晾在晒腐竹的簕竹篙上,

意外发现冷却后粉皮柔韧爽滑,竹香沁人,便成“龙船糍”的雏形。

光绪《德庆州志》载:“粉晾竹篙,清冽如泉,食之口齿生津。”

如今,这手艺已传五百年,聂培荣的粉店仍用柴火灶、山泉水、本地晚造米,

坚持“七道古法”,

泡米四小时、石磨细碾、米浆冲撞六次增劲,蒸熟后晾在碗口粗的竹篙上,吸尽竹沥精华。

粉如蝉翼,切条似玉带,入口先是米香绵长,后是竹香清冽,滑而不腻,弹牙不粘。

淋上秘制卤汁或现炒猪杂,酸辣鲜香直冲天灵盖。

当地人常说“嗦粉配竹影,才懂德庆的浪漫”。

四会茶油鸡

其诞生与汉代岭南人“以茶入膳”的智慧紧密相关,

野生山茶油沸点高、无腥味,遇散养180天的走地鸡,皮脆肉嫩,骨甘生香。

载于《四会县志》:唐代瑶民以茶油烹鸡犒劳征战将士,后成贡品;

清末六祖祠旁乡厨创“隔油熏蒸法”,锅盖洒水、湿布围锅,锁住茶油清香,

此技传至2025年入选非遗,

张雄邦家族三代守艺,“鸡要跑足180天,油须现榨山茶”,方得“撕开鸡腿汁水狂飙”的绝味。

这鸡金黄透亮如琥珀,皮脆似宣纸,肉滑若凝脂,

咬一口,茶油香混着鸡鲜直窜天灵盖,连骨头都浸着油香。

四会人讲:“好嘢!茶油鸡食过返寻味。”

广宁白糍

藏着“笑笑母”的传说,

旧时山妖专吃细佬哥,小女孩用糯米糍粘住妖牙逃生,从此家家户户舂白糍护娃。

这习俗自中原先民南迁带来,经数百年沉淀,成为广宁春节“舂出团圆年”的符号。

每至腊月廿八,石臼杵声、蒸糯香与孩童“塞墙窿”的笑闹,织就最浓的年味。

白糍形如满月,色若凝脂,咬开是糯米的绵韧与蜂蜡的清香。

可煎至两面金黄蘸糖浆,甜得发腻;

可煮芥菜汤清润解毒,咸香回甘;

更可裹蛋液炸脆,外酥里糯,一口咬下“咔嚓”声里裹着乡愁。

如今虽有机打白糍,但老广宁仍念着手工舂的“人间烟火”,

青壮杵舂、妇孺捏团、老人烧火,三代同堂的默契,比糍粑更黏人。

这枚白糍,藏着广宁人“团圆吉庆”的魂。

疍家糕

肇庆端州人喊它“千层糕”,像叠罗汉似的蒸出几十层,甜咸两味裹着江风的味道。

传说南明永历帝在肇庆登基时,疍民献上九层甜糕,寓意“步步高升”,

从此成了节庆必吃的“吉糕”。

另一说与伍子胥有关,他筑城时教疍民用米浆层层蒸糕,

既当军粮又祭水神,这手艺就这么传了千年。

甜糕裹着黄糖香,咸糕藏着虾仁、花生的脆,每层蒸五分钟,

米浆遇热凝成半透明的琥珀色,咬下去先是米香,再是馅料的鲜,滑溜溜的像吞了团云。

疍家人蒸糕有讲究,切菱形块,四块叠一盘,

先敬天地再敬祖,最后全家分食,取“长长久久”的吉兆。

如今这手艺成了省级非遗,

老阿婆们守着灶台,米浆还是用隔年早米磨的,水得是肇庆山泉,蒸出来的糕才够爽滑。

四会地豆炭烧肉

相传地豆镇人每逢“墟日”宰自家猪,用木炭慢烧,边烧边卖。

因皮脆肉嫩,其他镇的人赶来抢购,不到九点就收摊,这习俗后来成了四会风味。

官方记载,它用150-200斤中猪,经10道工序,

清洗、切割、腌制、晾胚、烧炉,纯柴火烤制,配独家酱料,色泽金黄如镀了层蜜,

咬下时“咔嚓”脆响,肥层入口即化,

瘦肉鲜嫩多汁,咸香不腻,连骨头都浸着柴火香。

这烧肉,真系“正到爆”!

它不靠花哨调料,全凭火候和手艺。

要问啥最地道?

老饕说:“趁热吃,皮脆肉嫩,咸香直钻喉咙,比过年还热闹!”

这味道,是四会人的乡愁,也是肇庆美食的魂儿。

肇庆糖莲藕

得从唐敬宗年间说起。

李绅被贬端州司马,夫人带家人自无锡迁来,在城郊宝月塘种藕。

李绅立下规矩:藕只赠百姓,不卖银两。

这塘藕因“无丝(私)”得名,宝月荷香遂成八景之一。

后来倚岩茶楼的周庭均师傅,用这塘藕创出“倚岩楼糖莲藕”,

经八道工序,

选藕、煮软、切片、漂洗、熬糖、浸渍、再煮、吹干,藕片红亮如琥珀,

咬下“咔嚓”脆响,甜汁裹着藕香在舌尖漫开,甜而不腻,连乾隆皇帝都曾指名要尝。

如今肇庆糖莲藕,仍守着老手艺。

吃时掰一块,脆生生带着糖霜,甜中透着藕香,

像极了老肇庆人的实在劲儿,甜得直白,脆得利落,没半点花架子。

所以,来尝一口吧。

趁裹蒸还烫手,豆腐花正晃悠,竹篙粉挂着卤汁。

这味道从江上漂来,在老灶上熬着,在巷口飘着。

它们不说大道理,只静静地告诉你:人还活着,根还深扎,日子就还在蒸腾。

你吃下的不是小吃,是一方水土的魂。

走吧,带着这股热乎气,走在肇庆的青石板路上。

你会明白,所谓文化,不过是百姓 daily 的炊烟,从未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