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老旧楼房“原拆原建”、石景山丰台先试先行、住得更舒心了

右耳君前几天在小区群里看到,有位邻居感叹:“咱这楼建得早,住着年头也长了,要不要改造啊?”大家就聊起了北京市“原拆原建”

右耳君前几天在小区群里看到,有位邻居感叹:“咱这楼建得早,住着年头也长了,要不要改造啊?”大家就聊起了北京市“原拆原建”老楼改造的事。其实,尤其在咱北京的西部——像石景山区、丰台区这些地方,有两个典型项目值得留意:石景山八角路小区22号楼项目、丰台马家堡路68号院2号楼项目。对于咱老北京人来说,这些都是“住得更舒心一点”的变化。

石景山区八角路小区22号楼:54岁老楼翻新,住户看得见变化

在石景山区,建于1971年的八角路小区22号楼被纳入“原拆原建”试点——也就是说,不是简单修修补补,而是拆掉后在原址重建。项目新楼的建筑面积约1417平方米,较原来增加约22.5%。对住户来说:原来老楼没有电梯、共用厨卫、设施老化,现在是装电梯、管线入户、家里就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这意味着早起不用费劲爬楼、用水用电更安心。在右耳远闻看来,这样的改造不是“豪宅升级”,而是“旧房换新模式,让日常生活更顺畅”。

丰台区马家堡路68号院2号楼:老楼变新楼,“平房上楼”也纳入改造

在丰台区,1977年建的马家堡路68号院2号楼被定为北京市首个“原拆原建+平房上楼”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约4384万元,其中居民自筹2418万元(占比约55%)、政府补助共1111万元(市级12%+区级14%)。改造后,每户户型从原来的每户使用面积15.7平方米左右变为新楼约30平方米以上(约建筑面积40平方米)。对生活来说,这意味:从“睡觉狭小房间、共用卫生间”转为“独立空间、自己的厨房卫生间”,生活舒适度提升了。对那些住平房的居民,“平房上楼”更是居住条件迈出一大步。

✅ 两地改造,能为生活带来哪些“可感觉”变化?

安全性提高:老楼很多部件老化、抗震能力弱。石景山项目中,22号楼已全部腾房、取得规划许可。这对住户是减少隐患的一环。

居住环境改善:电梯、管线、厨卫入户,这些都是“日常看得见、用得着”的改进。右耳君觉得,晚上爬楼梯不费劲、冬天不冷、厨房也不外置,用起来更像真正的家。

产权和价值提升:在丰台项目中,改建后居民由原来的承租房变为拥有正式产权的房屋。这意味着不仅住得更好,也可能成为资产。

居民参与更多:改造过程中居民参与设计、出资方案、选房等。丰台项目强调“居民主导推动”机制。对住户来说,这样能更贴近自己的生活需求。

在右耳远闻看来,“老旧楼房还有必要改造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这两个项目里已经有了不少肯定。

改造并不只是“拆掉重建”,而是让生活变得更顺手、更安心、更有质量。你身边有没有老楼房也在改造或者想改造?你会更看重住得近、交通方便,还是房屋条件好、设施齐全?你怎么看?右耳君挺想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