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总投资36.5亿!国家电投650MW渔光互补项目落户潍坊莱州湾

时至2025年11月下旬,在初冬的齐鲁大地上,一则关于绿色能源发展的重磅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简称“国家

时至2025年11月下旬,在初冬的齐鲁大地上,一则关于绿色能源发展的重磅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简称“国家电投”)在山东半岛的战略布局再添浓重一笔。

11月17日,山东省潍坊市生态环境局昌邑分局正式批准了昌邑秦源能源有限公司申报的国家电投昌邑650MW光伏发电项目。这一决策标志着这座巨型新能源航母已完成关键的行政审批,即将扬帆起航。

01 项目解析:“渔光一体”的生态与经济双赢蓝图

国家电投昌邑650MW光伏发电项目,选址于昌邑市下营镇北部的莱州湾海域,计划在广阔的现有养殖池塘内建设。项目总投资额高达36.5亿元人民币,规划交流侧容量为650兆瓦。

项目的核心亮点在于其创新的“渔光互补”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在水面上方架设光伏组件进行发电,水体则继续用于水产养殖,从而实现了“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立体化资源利用。

此举不仅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更将清洁能源生产与传统渔业进行了跨界融合。光伏板的遮蔽可以有效降低夏季水温,减少水分蒸发,同时抑制部分藻类过度繁殖,为鱼虾生长创造更优越的环境。

该模式巧妙地平衡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了对水域空间资源的高效复合利用。它将为当地渔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新的思路,在输出绿色电力的同时,有望提升水产养殖的产量与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在能源存储方面也展现了其前瞻性。按照山东省的统一规划要求,项目将配套建设一个规模高达195兆瓦/390兆瓦时的储能系统。

这一大规模储能设施的配置,相当于项目总装机容量的30%,并能持续放电2小时。这对于解决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至关重要,能极大提升电网的接纳能力与电力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02 战略布局:国家电投在鲁能源版图的关键落子

该项目的获批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深度契合了国家与地方层面的宏大能源战略。它是《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十四五”开发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鲁北基地是山东省重点规划的五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覆盖潍坊、东营、滨州等市,旨在打造一个集风电、光伏、储能、输电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廊道。

根据规划,仅潍坊市在该计划中的项目总规模就达到了608万千瓦。昌邑650MW项目的落地,正是这一宏伟蓝图从纸面走向现实的关键一步,为主基地的整体推进贡献了坚实力量。

对于项目的主导者国家电投而言,这同样是其全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体现。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国家电投近年来持续加速其绿色低碳转型步伐。

03 深远影响:赋能区域发展的绿色新引擎

根据项目规划,工程预计于今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总工期约为15个月,计划在2027年2月实现并网发电。这一明确的时间表,为区域能源结构的优化注入了强心剂。

项目建成后,其产生的环境效益将是巨大的。以同类项目估算,每兆瓦光伏电站每年可节省数百吨标准煤,并减少约千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这对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在经济层面,36.5亿元的巨额投资将直接带动当地建筑、设备制造以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在建设期间创造大量就业岗位。项目运营后,也将提供稳定的税收,并为当地渔民带来租金及分红等多重收益。

更重要的是,该项目将成为潍坊乃至山东省能源转型的一个生动范例。它证明了在不牺牲传统产业利益的前提下,发展清洁能源是完全可行的,甚至可以实现产业间的相互促进与价值提升。

国家电投昌邑650MW光伏项目的顺利获批,是山东省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它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发电工程,更是一个融合了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和生态保护的综合性发展项目。

从莱州湾畔的粼粼波光到齐鲁大地的万家灯火,这个项目承载着人们对清洁未来的期盼。随着2027年并网节点的临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片“希望之海”将为山东的能源转型故事书写下璀璨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