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称香山,昔年多渔村,饮食根子扎在海里土里。
《香山县志》载“渔盐之利甲于他邑”,鲜便成了魂。
沙溪扣肉是农忙时的实在,五花肉炸得金脆,铺梅菜蒸透,油香渗进米饭,
这是旧时农户待客的诚意,“民以食为天,食以鲜为先”,一点不假。

清明艾饼最是牵肠,田埂艾草掐尖捣泥,和糯米裹花生糖馅,蒸出满室清苦香,是祭先人的念想,也是春日的甜。
中山是侨乡,早年侨胞带的杏仁磨粉做饼,酥松里藏着他乡味,渐渐成了茶歇常客,这是异乡情融了本土暖。

如今脆肉鲩仍亮眼,蚕豆喂足百天,鱼肉脆得嚼响,白灼蘸姜蓉就鲜到喉头。
中山菜不玩花哨,守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实在,老街粥铺的米香、新馆蒸菜的本味,都没丢了土里海里的根,
这味道顺着炊烟飘了多年,是中山人的念想,没散。
今天,跟诸位聊聊中山的十大小吃……

中山人的“鸽界顶流”,诞生于1915年华侨带回的美国白羽王鸽与本地鸽杂交。
其名源于《封神榜》金吒兵器造型,当地人戏称“甘揸(谐音)”,骨软肉嫩,皮脆到“咬一口爆汁”,肉香带丁香回甘,老一辈说“一鸽胜九鸡”。
典故里,澳门佛笑楼首创红烧做法,霍英东宴请宾客必点,深中通道开通后,日销激增五成,网友笑称“没有一只鸽子能飞出中山”。
如今,非遗技艺“生炸乳鸽”用麦芽糖脆皮水锁汁,
风干两小时再炸,外酥里嫩,手撕时汤汁飙出,食客直呼“好正啊”。
从市井到国宴,石岐乳鸽承载着侨乡智慧与烟火气,是中山人“食过返寻味”的乡愁,
更是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活招牌”,吃的是味道,品的是百年传承。

中山小榄镇的“菊城”魂儿,明末北迁移民用鲮鱼净肉捶打成胶,裹腊肉粒、陈皮炸至金黄,外酥里嫩不腥气,蘸蚬蚧汁“好食到舐舐脷”!
1979年菊花会上,生菜丝铺底、菊花瓣缀边,得名“菊花炸鱼球”,
从此成粤侨思乡符号,每逢甲戌菊会,镇里酒楼日销千份,连港澳茶楼都抢着上菜单。
这鱼球有讲究,
鲮鱼必选本地肥美种,剁肉要顺时针搅出胶,油温160℃炸至浮起,火候一分不能差。
老辈人说,昔年难民用菊花去腥,如今成了风雅传统,生菜裹着吃,既“生财”又解腻。
2019年它进了《岭南菜品标准》,2020年代更成非遗,
是“舌尖上的乡愁”活化石,一口咬下,全是600年烟火气。

中山小榄镇“以菊入馔”的千年传承,南宋咸淳年间南迁先民引种菊花,明代艺菊成风,清代《岭南杂录》已载其“非他处可比拟”的独特风味。
这道小吃以猪背肥肉切片糖腌成“水晶肉”,裹半干糖渍黄地菊花瓣,形如琥珀缀金,菊香凝喉。
当地老人称其“好食又养胃”,旧时婚庆、菊花会必上此菜,霍英东、马万祺等港澳名流1979年回乡赏菊时亦盛赞此味。
其制作讲究“三腌三晒”,
菊花需选无农药的食用菊品种,肉片要切得薄如蝉翼,糖渍后菊瓣与肉片缠绵,
入口先是冰糖清甜,继而猪肉脂香漫开,尾韵留一丝菊花微苦回甘。
如今小榄人创新推出菊花炸鱼球、菊花水榄等衍生菜式,
但最经典的仍是这口“肥而不腻”的古早味,堪称岭南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2008年已列入市级非遗,是中山人“舌尖上的乡愁”。

中山“粽界模特”,起源于明代,以郊野芦兜叶裹米成型,形如圆柱粗如臂,两头交错平口封。
2009年入选广东非遗,2022年成市级非遗,端午茶市必见其踪,
色纸飘飘处,切件热售,热气裹着草香直窜鼻尖,老中山人直呼“好食到跺脚”!
典故藏烟火气:
古时村民试作芦兜粽,发现叶香渗米,别具风味,遂成传统。
分粽讲究“永不落空”,咸蛋黄、烧腩肉各归其位,人人有馅,象征家族团圆。
更奇的是,芦兜叶煮水还能给娃儿沐浴,祛痱驱邪,民俗味浓得化不开。
制作需“古法硬核”:
选三年生芦兜叶,去刺烫软,裹糯米、咸蛋黄、五花肉,圆水草扎紧如“粽子铠甲”。
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炖4小时,再浸4小时,前后十小时煨煮,糯米吸足草香,油亮软糯,咸香四溢。
如今沙溪老菜馆仍守此技,每逢端午,老茶客必来寻这口“老味”,成了中山人的乡愁密码。

是中山三乡白石村清嘉庆年间“攋”出来的市井滋味,
用马坑山泉水拌粘米粉,手攋成圆长粉条,过冷水绕成扎,食时温洗开,
这“攋”字,原是“酹粉”的粤语变音,如今成了团圆长寿的吉兆。
农历七月十四,
三乡人轮村吃濑粉,粉滑似游龙,咬断时韧得弹牙,配烧鹅、叉烧、白切鸡,
汤底是猪骨大地鱼熬的鲜,嗦一口,咸香直窜喉头,连汤渣都捞得干净。
这粉不挑日子,却懂岁时:
三月初三采三丫苦叶做糕,苦后回甘;
端午用树仔头碱水包兼粽,清爽解毒;
春节做豆捞,糯米团沾花生芝麻,粤语里“有捞有捞”念着,就图个生意旺、收成好。
如今虽有机攋粉,但老饕偏爱手攋的韧劲,说是“机器攋的粉,少了股子人气”。

清光绪末年,香山县书香世家萧友柏家道中落,婢女潘雁湘用绿豆粉、
糖腌冰肉制成“齿颊留香”的夹肉饼,因形似杏仁得名。
知县尝后挥毫题字,从此“杏仁饼”成了萧家寿宴必供、街坊抢购的“香饽饽”。
1918年萧家注册“咀香园”,1935年檀香山国际食品展摘金,2009年列入省非遗。
这饼里原无杏仁,靠绿豆香与冰肉甜“撞”出杏仁味,如今加了杏仁粉更添层次,但老饕仍认准那口“无杏胜有杏”的古早味。
中山人过年必囤杏仁饼,走亲访友捎两盒,是“最中山”的手信。
隆都话里“咀香园杏仁饼,冚唪唥!”(意为“顶呱呱”)就是最朴实的夸赞。
咬一口,酥皮“簌簌”落,冰肉在舌尖化开,绿豆香裹着杏仁气直窜鼻腔,甜而不齁,脆而不碎,像极了岭南人“低调有料”的脾性,
不花哨,但经得住细品。这饼,是味觉上的“乡愁”,也是舌尖上的非遗。

这蛋卷以明代嘉靖年间便盛产的荼薇花为魂,花瓣经糖渍提香后,裹进鲜蛋与椰蓉的酥皮里,2025年更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
苏轼曾写“荼靡不争春,寂寞开最晚”,恰似这花在清明前后独绽的倔强,
咬开蛋卷,蛋香、椰香与荼薇花的清冽在舌尖炸开,像把春天含在嘴里,连呼吸都带着花香。
老广们说“抵食夹大件”,这蛋卷正是如此:
外皮酥脆得掉渣,内里软糯带甜,入口即化。
春节走亲戚,提一盒荼薇蛋卷比红包还体面;
清明前后,小榄镇办起荼薇文化节,非遗工坊里游客挤得满当当,连港澳客都抢着买。
如今它已成“两花一鱼一果”文旅招牌的C位,从家常茶点到年节礼盒,
承载着“菊城”小榄的乡土情谊,连《香山之品》团体标准都为它定了高门槛,
这哪是小吃,分明是岭南人“活着”的烟火气。

是中山三乡人“食咗先讲”的魂。
北宋年间,福建郑氏南迁带咸茶习俗,与本地物产融合,形成“节令必吃茶果”的老规矩。
清同治《香山县志》载:“三月采三丫苦叶捣作粉团蒸熟以荐祖考”,如今三丫苦茶果仍保留“先苦后甘”的滋味,
老人说“食咗三丫苦,蚊虫唔敢近”,是清明防蚊的土方子。
叶仔、濑粉、豆捞各有时令:
春节豆捞“有捞有捞”图吉利,糯香沾花生碎;
七月节轮村吃濑粉,用“妈坑”泉水磨粉,汤底配烧鹅鲜掉眉;
叶仔包咸馅,虾米冬菇混猪肉碎,蕉叶裹着蒸,撕开叶那刻,咸香混着叶香直往鼻里钻。
2010年入选非遗,如今老字号仍守着古法,年轻人返乡学艺,
这口茶果,是乡愁的具象,是“手作的温度”,更是活着的民俗。

这名字,一说源自《封神榜》金吒的兵器——两头尖、中间椭,形似榄核;
二说学徒捏不成形,师傅拍桌用石岐话喊:“甘揸!甘样揸!”谐音便成了“金吒”。
三十年代,孙文西路李大中堂用猪腮肉配南乳、花椒,调出油香不腻的馅,一口吮油、二口咬肉,油沫溅衣算你“中招”,成了中山茶肆的“规矩”。
如今,金吒仍是中山的“味觉名片”。
澄面皮透亮如玉,裹着卤得入味的猪腮肉粒,咬开先吮油香,再嚼肉香,皮脆肉鲜。
1985年广州点心师试改鸡粒、瑶柱,终觉少了南乳的咸香,仍回归猪腮肉。
这小小粉果,吃时慢吮细嚼,才是对这口传承的尊重。

蕉树结完香蕉后,暗红苞状蕉蕾本作废料,
却被疍家人发现其嫩芯切丝经盐水浸泡去涩,配粳米、鱼茸、瑶柱文火慢熬,成奶白绵滑、清香鲜甜的粥品。
这碗“够晒地道”的粥,清热润肠又祛湿降火,湿热天里喝三碗都不腻,
当地人常配薄脆、胡椒粒,连喝带嚼,直喊“正到滷味”!
旧时蕉蕾喂猪都嫌涩,如今却成非遗美食。
中山港口镇的阿婆们仍守着古法,蕉蕾剥芯切丝,盐水泡至奶白,挤干涩汁,与发菜、元贝同煮,粥底软烂适中,鸡丝、胜瓜丝最后提鲜。
这粥不仅养人,更养着岭南人的乡愁,
连海外归来的华侨都要先啜一口,才敢说“到家了”。

晒秋的老人摊开掌心,皱纹里还沾着枣树的影子。
千百年来,这抹红从半坡人的陶罐落到今天的果盘,依然硌着牙,甜得实在。
你看那枣树还在石缝里站着,就像在黄土上过日子的人,把苦嚼碎了,化成甜。
尝一颗吧,这是长在土里的糖。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