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教师李阿姨坐在自家小院,边聊天边准备午餐。她突然念叨:“最近总觉得感冒一熬就好慢,补点啥能让身体恢复快点?”坐在旁边的孙女随口问:“姥姥,你平时想过吃鹅肉没?”
李阿姨一愣,直言:“鹅肉平时还真很少做,怎么,难道它比鸡鸭还健康?”其实,像李阿姨这样把鹅肉“冷落一边”的人不在少数。可未必人人知道,鹅肉这个餐桌“低调选手”,正被科学家们重新审视。

近期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发现,鹅肉可以有效促进免疫细胞再生,对特定人群尤其友好。鹅肉凭什么成为“免疫系统的隐秘助力”?哪类人体会到它带来的好处更明显?答案远比你想象的简单,却又藏着不少你忽略的细节。
鹅肉为何突然“翻红”?在免疫系统上的价值,其实早有预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发现,鹅肉富含的肌苷酸、肌肽、优质蛋白、多种微量元素,能为免疫细胞再生提供原材料和能量。
这不是空头理论,动物实验已经显示,鹅肉蛋白能使小鼠的T细胞活性提升约24.7%,T细胞正是抵抗病毒、保护身体的“抗病大将”。
而且鹅肉独特的油酸、亚油酸等优质脂肪酸比例高于常见禽肉,有助于调节免疫反应、降低炎症水平。

和猪牛羊比,鹅肉的脂肪总量更接近鸡肉,但脂肪结构有“植物油”特征,饱和脂肪酸比例低。对于中老年人、高血脂或有“三高”风险的人群,鹅肉既满足蛋白质需求,也减少心血管负担。
更令人惊喜的是,鹅肉的部分微量元素,例如精氨酸、锌和硒,进入人体后能直接“参与”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成熟,打个比方,就像修高铁需要钢筋水泥一样,鹅肉就是“免疫列车”的优质供应商。
而且鹅的环境适应能力强,天然放养带来了高密度、活性强的肉质,其中的活性肽能有效诱导免疫细胞增殖。在外界病毒频繁流行、身体亚健康普遍的今天,这种“自然能量”显得尤为珍贵。
那么,哪些人吃鹅肉受益最多?首先是中老年群体。年龄大了,免疫细胞更新的速度自然慢,鹅肉中丰富的蛋白及精氨酸、锌等微量元素能补足这个短板,帮助提升基础免疫力。
不仅如此,经历手术、产后恢复、慢性疾病康复期的人,身体修复尤需优质蛋白,而鹅肉恰好满足“高营养、易消化、负担小”的标准。
还有常年“带病坚持”的上班族和学生,面对压力、熬夜,免疫疲劳感加重,适量增加鹅肉,不失为智慧之选。

但许多人因“鸦片鹅”的腥味、口感感觉柴不爱做,其实与烹饪方法有关。年轻鹅肉质细嫩,适合清炖、慢火炖、清蒸,这样不但能减少脂肪流失,还能保留活性物质。
而且,鹅肉的嘌呤含量远不如传说中那样高,只要不过量、注意分量,即使有高尿酸、痛风风险的群体,也可在饮食平衡中偶尔适量享用。
关键在于不要用重油重咸,如“红烧炖烂”来掩盖食材本味,否则营养流失且加重肠胃负担。正如中科院指出,鹅肉的某些生物活性肽在高温长时间烹煮时易被破坏,温和慢炖、低温蒸煮是保留其“免疫力秘诀”关键。
要想吃得健康,鹅肉固然好,但仍需注意合理搭配和个体化选择。素食者、对禽类蛋白过敏或特殊慢性疾病患者,请务必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饮食。
同时,每天摄入量控制在100-150克(约一小碗)即可,过量反而适得其反。鹅肉之所以“被低估”,不是因为它不如主流肉类,而是“对路子”的人少用对方法,浪费了它的营养潜力。
大家总是纠结“吃啥补啥”,其实免疫系统真正需要的是多样化均衡和持续的好习惯,而不是某种“超级食物”一劳永逸。

总的来看,鹅肉作为一种拥有特殊蛋白结构和脂肪构成的肉类,营养价值被科学充分证实。它并非“灵丹妙药”,却能为免疫系统日常修复和抗病能力加码。
中老年人、体质虚弱、恢复期人群、压力大且易感冒的现代人,适当选择清淡烹饪的鹅肉,既满足味蕾也呵护健康。
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鹅肉中活性肽对免疫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R]. 中科院官网发布, 2024.
李晶, 王晓兰. 常见禽类肉品脂肪酸组成与营养评价[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2, 43(10): 110-115.
国家卫健委.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