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德国通过新版国防计划,计划投入3770亿欧元,打造欧洲最强军

德国政坛最近迎来了二战后最具争议的一刻——联邦议院以382票赞成、215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高票通过新版《国防现代化计划》

德国政坛最近迎来了二战后最具争议的一刻——联邦议院以382票赞成、215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高票通过新版《国防现代化计划》。

这份法案抛出的3770亿欧元军费预算,绝非简单的“军力补短板”,其字里行间都透着一个清晰的野心:彻底摆脱战后“军事克制”标签,打造一支足以主导欧洲防务格局的“最强常规军队”。

这不仅是德国自1945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扩军行动,更是其重构欧洲安全秩序的“宣言书”。一个曾因二战罪行深刻忏悔、奉行“和平主义”七十余年的国家,为何突然撕掉“低调”面纱,急于展现军事肌肉?这笔巨额军费背后藏着怎样的霸权图谋?欧洲乃至全球安全又将因此被拖入怎样的漩涡?

今天咱们就逐层拆解这场“德国强军风暴”背后的野心密码。

这份扩军计划绝非临时起意,而是德国现任总理默茨上台后力推的“头号政治工程”。在3770亿欧元的巨额资金分配中,占比最高的是装备采购领域,拿下58%的预算,约2187亿欧元,重点瞄准三大装备体系:空中力量将采购60架新一代“欧洲战斗机”,单项目预算达50亿欧元。

地面作战力量将增购200辆“拳师犬”步兵战车和150辆升级型“豹2A8”主战坦克。海上力量则聚焦6艘212CD型潜艇建造,该潜艇具备水下隐身和远程打击能力。

其次是基础设施升级,占比22%共计829亿欧元,计划对德国境内32处军事基地进行全面翻新,重点打造位于勃兰登堡州的“欧洲网络战指挥中心”,该中心将具备监控全欧网络安全和发起网络防御反击的能力。

最后是人员扩充与训练,20%的预算约754亿欧元将用于军力扩容,德军现役人数将从目前的18.3万增至25万,同时士兵平均薪资将提高30%,旨在解决征兵难和人才流失问题。

要理解德国为何急于砸下重金扩军,就得先看清其当前军力的“真实家底”。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5年发布的《全球军力评估报告》,德国军费开支虽常年位居全球第四,2024年达950亿欧元,占GDP的2.1%,但军力规模与作战能力却与其经济地位严重脱节。

先看陆军,作为德国防务的核心力量,目前仅装备320辆主战坦克,其中能随时投入实战部署的“豹2A6”仅120辆,其余200辆因零部件短缺和维护不善,长期停放在巴伐利亚州的军事仓库中。

空军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德军现役128架台风战机中,仅有87架具备完整作战能力,且缺乏远程精确打击武器。

海军则面临“无舰可用”的窘境,6艘护卫舰中仅有3艘能执行远洋任务,4艘212A型潜艇平均服役年限已超15年,水下续航和隐身性能均落后于俄罗斯的“基洛”级改进型潜艇。

人员素质问题同样突出。堪称是有史以来最差的一届,一方面其现役士兵平均年龄达34岁,可谓是一群老棒骨。另一方面体能测试合格率仅有7成,联邦肥宅名不虚传。

很明显,这种“军力空心化”的现实,正是默茨政府推动大规模扩军的直接动因。

德国突然开启“强军模式”绝非偶然,而是内外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其中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强硬逼宫”成为关键催化剂。

今年6月的北约峰会上,特朗普再次向欧洲盟友施压,要求各国军费开支必须达到GDP的5%,否则将考虑减少驻欧美军规模,并对不达标国家征收“防务关税”。这一事件彻底暴露了美国对欧安全承诺的“交易本质”,也让欧洲意识到“把安全寄托于美国不可靠”。

默茨政府趁机在欧洲掀起“防务自主”舆论浪潮,但其所谓的“自主”本质是“德国主导下的欧洲防务一体化”。在国会辩论中,默茨团队反复强调“只有德国有能力、有责任带领欧洲应对安全挑战”,将扩军与“欧洲领导力”直接捆绑。

而经济因素更像是服务于战略野心的工具,德国经济研究所测算显示,3770亿欧元扩军计划将直接创造12万个就业岗位,带动莱茵金属、蒂森克虏伯等军工企业产值增长18%。

但更深层的意图在于,通过军工产业的“德国垄断”,让欧洲各国在武器装备、技术研发上形成对德国的依赖,从而在防务决策中牢牢掌握话语权,这正是其“经济搭台、军事唱戏”的野心算盘。

此外,俄乌冲突的持续发酵为扩军提供了“现实借口”。德国政府在法案说明中声称“必须应对东部方向的安全威胁”,计划在2030年前向东欧国家部署更多“永久军事存在”。

3770亿欧元的扩军计划,早已超出“补足军力短板”的范畴,正在引发欧洲防务格局的“蝴蝶效应”,其影响可从三个层面清晰显现。

首先是德国通过掌控防务产业链上游,将欧洲各国军队的装备体系与自己深度绑定,为实现“军事主导”铺平道路,其产业霸权背后的战略野心不言而喻。

其次德国主导成立的“欧洲陆军司令部”,表面是“加强欧洲防务协作”,实则是在北约框架外另起炉灶。北约内部“美德主导权之争”已悄然拉开序幕,德国试图通过“去美国化”的防务架构,将欧洲防务的决策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其争夺地区霸权的野心已不再掩饰。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以“前沿部署”实现地缘扩张。通过在波兰、罗马尼亚以及波罗的海地区建立“军事存在”,德国既能以“保护者”姿态巩固与东欧国家的关系,又能借机在俄罗斯边境构建“军事威慑线”,从而在欧洲地缘政治博弈中占据主动。

面对德国如此大规模的扩军行动,欧洲各国为何鲜有公开反对声音?答案藏在“武器依赖”与“经济绑定”的双重枷锁中,让多数国家不得不选择沉默。

从武器装备依赖来看,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武器出口国之一,2024年武器出口额达120亿欧元,其中60%销往欧洲国家。波兰陆军40%的装甲车、荷兰空军30%的防空系统、比利时陆军的主力坦克均来自德国,这些国家担心一旦反对德国扩军,可能会影响后续装备采购和技术支持

从经济依赖角度分析,德国是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是希腊、葡萄牙等南欧国家的主要援助国。这些国家长期依赖德国的经济支持和投资,在防务问题上自然不敢“得罪”德国。

所以这种“集体沉默”的背后,是欧洲各国在安全与经济利益间的无奈妥协,也为德国扩军计划的顺利推进扫清了障碍。

当德国宣布要打造“欧洲最强常规军队”时,一个绕不开的沉重话题就是二战历史。1935年,希特勒撕毁《凡尔赛和约》,启动大规模扩军计划,短短几年内将德国陆军从10万人扩充至600万人,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数千万人伤亡的深重灾难。

我们并非要将当下的德国与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简单类比,毕竟战后德国在反思历史方面做出了努力。但必须警惕的是,德国此次扩军计划已远超“自卫需求”,其野心正通过缺乏约束的军事扩张逐渐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