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这种“无为而治”的智慧,恰恰是高阶管理的体现。

当被问及为什么其他企业不遵循伯克希尔的模式,收购企业后让原先的高管继续运营时,圣图利说:“因为收购公司的人通常都很自负,

当被问及为什么其他企业不遵循伯克希尔的模式,收购企业后让原先的高管继续运营时,圣图利说:“因为收购公司的人通常都很自负,认为自己比公司原来的管理者更聪明。”

他补充说:“成为伯克希尔的一分子带来的最大好处之一是,当我对沃伦说‘我打算采购10亿美元的飞机’,沃伦会说:‘为什么要问我?你自己去做就行了。’”(摘自《沃伦·巴菲特的CEO们:伯克希尔经理人的经营秘诀》)

很多收购失败源于文化冲突与管理自负,这种自负的心态会导致两个核心问题:

一是,打破企业原有运营节奏,原有的高效管理体系、团队信任关系可能因管理层更迭而崩塌。

二是,收购方管理者因不熟悉业务,易做出脱离实际的决策,反而降低企业运营效率。

而伯克希尔模式认为:

1.克制自负是并购后稳定发展的第一步,它强调的是并购成功的关键在于“保留价值”而非“强加意志”,这是一种支持而不控制的合作关系。

2.并购整合的关键不是“同化”,而是“共生”,收购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改造被收购企业,而是保留其核心优势与成熟管理体系——企业并购后应注重整合而非颠覆,通过赋能而非控制来实现长期价值共生。

3.买企业的本质是买人,许多收购失败源于对资产和人的价值权重颠倒——收购后盲目换帅,导致核心人才流失,业务逻辑断裂,最终买椟还珠。

原团队之所以能把公司做到被收购,本身就证明其具备独特能力;所以,保留熟悉业务、了解团队的原管理者,是对人力资本与组织经验的珍视:

一是,尊重其专业能力与经验,可以维持组织的稳定性和业务的连续性,例如,原团队的行业认知、业务逻辑、客户资源、团队特性与执行惯性,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组织协同效应——尊重差异、求同存异,才能实现真正的协同效应。

二是,可以避免因过度干预而破坏企业原有的运营优势。

三是,可以避免因外行领导内行导致的资源损耗与文化冲突。

4.成功的企业并购应更注重文化融合与价值观认同,而非仅强调制度与架构上的统一。

伯克希尔模式在这方面看似放权,其实,真正的重活其实都压在了投资前的选人环节:持续跟踪十年以上的经营记录、多次面对面观察、交叉验证其对待股东、员工、客户的方式。

一旦人选错,后续的控制、激励、审计都是高成本补救;人选对,管理成本直接趋近于零。

所以,企业要把70%的并购整合预算前置到选人和文化尽调,而不是后端的流程对接与系统改造;巴菲特就是在把80%的精力放在“钱往哪儿去”和“谁来掌舵”,而不是“飞机该买波音还是空客”。

优秀的控股总部应像资本与文化的董事会,而非日常运营的经理层;这种管理方式的优势在于:

一方面,一线人员更贴近业务场景,决策效率更高。

另一方面,“被信任”的感受会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感与主动性,形成“自主决策-自我驱动-结果负责”的正向循环;而总部越俎代庖的代价,会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失去手感,同时把总部人员拖进自己不擅长的运营细节。

同时,沃伦·巴菲特拒绝介入具体采购决策,表面是“放手”,实则是对团队能力的长期培养。

如果高层习惯事无巨细干预,团队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沦为执行工具。优秀的管理者应扮演“资源支持者”而非“决策替代者”,从而避免责任集中与效率瓶颈。

通过克制干预的欲望,高层既能聚焦战略方向,又能为团队创造成长空间——当管理者发现自己的决策能直接影响业务结果时,其能力会在实践中快速提升,最终反哺整个组织的竞争力。

简言之,管理者需承认自身并非全能,信任专业人才,才能最大化组织效能——并购的成功不在于掌控,而在于赋能;高效的组织不依赖管控,而依赖信任。克制自身的自负,给团队试错与决策的空间,才能激活组织的深层动力。

伯克希尔的模式本质上是“反自负”与“强信任”的结合体。它提醒企业管理者:

在复杂系统中,少即是多,信胜于控。对企业管理者而言,最大的挑战或许不是如何“做更多”,而是如何“忍住不做”——克制干预的冲动,把舞台留给真正懂行的人。

巴菲特和芒格的角色更像是“园丁”而非“工程师”——他们提供阳光雨露(资本、信任、长期视角),而非亲手修剪每一片叶子,这种“无为而治”的智慧,恰恰是高阶管理的体现。

推荐阅读:

优秀的领导者应运用“无界竞争”的战略,把“非行业对手”变成“异业伙伴”。

怎么提高分析问题深度的能力?

系统思维与结构思维有什么区别?各自作用是什么?

如何提高自己的职场情商?

东、西方人有哪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企业并购 #并购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