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以色列特拉维夫,伊奇洛夫苏拉斯基医疗中心的停机坪上,一架军用直升机的旋翼还没完全停稳,舱门就打开了。
一个叫马坦·赞高克的男人走了下来,他隔着人群,有些不确定地向远处的家人挥了挥手。从2023年10月7日那天算起,他已经有737天没见过他们了。
几乎就在同一个时间点,在地中海的另一头,加沙地带南部的汗尤尼斯,气氛是另一种样子。几辆大巴车缓缓驶入纳赛尔医院外的空地,周围早已是人山人海。
这一天,以色列和哈马斯总算达成了协议,交换被扣押的人员。按照约定,哈马斯这边放了全部20名还活着的以色列人质,他们分两拨,在上午8点和10点,通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交给了以方。
以色列那边,则是在上午10点开始放人,监狱管理局最后宣布,总共放了1986名巴勒斯坦人。
而在汗尤尼斯,场面要混乱得多,也热烈得多。大巴车一到,人们就全围了上去。一个刚下车的男人,还没站稳,就被一个冲上来的孩子紧紧抱住。
这些人并不是都被送到了加沙。
按照协议,1986人里头,有1700多个是2023年10月7日那场冲突之后被抓的加沙人,他们被送到了汗尤尼斯的纳赛尔医院。
剩下大约250人,是在那之前就因为各种原因被判了重刑甚至终身监禁的,他们有的回了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有的直接离开去了别的国家。
在约旦河西岸的奥弗军事监狱外,同样有载着获释人员的大巴车驶出。
这些大巴的目的地,是拉姆安拉的文化中心,那里有无数的家庭正在焦急地等待。
车队抵达拉姆安拉文化中心后,又是一轮新的拥抱和泪水。一个刚下车的年轻人,立刻被自己的兄弟冲上来搂住脖子,狠狠地亲吻他的脸颊。
另一个男人,则和一个女性亲属抱在一起,久久不愿分开。不过,在这些重逢的喜悦中,也夹杂着一些刺眼的东西。人群里,有一个刚获释的巴勒生坦年轻人,脸上一道明显的伤痕还未愈合,他只是默默地站着,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这场大规模的交换,背后是一份来之不易的停火协议。在打了737天之后,埃及、美国、土耳其和卡塔尔这四个国家出面做了担保,才让以色列和哈马斯签了这份文件。
可以说,没有这份文件,就没有这一天两千多个家庭的团聚。
所有这一切的源头,都得追溯到2023年10月7日那天。当时,哈马斯和其他几个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突然对以色列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袭击,冲破了边境的防线。
那场袭击,造成了1250多名以色列人和外国人死亡,另外还有251人被抓到了加沙当人质。在后来的日子里,这些人质有的人在交火中死了,有的被救了回来
到交换前,以色列军方确认还活着的,只剩下20来个人。
以色列随后的报复是猛烈的。
这个数字里,包括了20179个孩子、10427名妇女和4813位老人。也就是说,死者里头,一半以上都是平民。
而在拉姆安拉文化中心的一个角落里,当大部分人都在欢呼时,有几个家属却抱在一起,相互安慰着, тихо地流眼泪。他们要等的人,名字并没有出现在这次获释的名单上。对他们来说,别人的团聚,恰恰反衬出自己的失望。
在奥弗监狱外面,一个来接亲人的巴勒斯坦妇女对着记者说:“希望和平这次是真的,我们不想再担惊受怕了。”
她的这句话,可能说出了这片土地上大多数普通人的心声。只是,经历了这么多之后,这一天的拥抱,到底能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谁心里都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