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一些寺院早已不是清净修行之地,而是成了某些人日常打卡的“上班单位”。他们清晨披上袈裟,焚香诵经,扮演虔诚僧侣;日落之后,却换上便装乃至名牌衬衫,出入高档酒店,大口吃肉、推杯换盏,身边还跟着喊“爸爸”的孩童。这就是当地人所指的“.花.和.尚.”,一群在僧俗两界之间自如切换的“出家人”。
某旸法师,正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

(当事人提供)
这位江西赣州宁都人,俗名刘某洋,17岁在广州出家,二十多年前来到象山贤庠镇着衣亭村的报德寺,如今已是寺中住持。然而,这位本该六根清净的僧人,不仅在宁波鄞州区某小区坐拥120平方米的房子,更组建了完整的世俗家庭。他在二十四五岁时与张某生育了一儿一女,如今孩子均已二十多岁。妻子张某常以“居士”身份出入寺院。
在他们家门口,常能看到两个快递包裹:一个写着“张某”,另一个“刘某洋”。这一寻常的生活细节,无声地揭开了这位住持不为人知的双面人生。


(当事人提供)
每当暮色降临,某旸便娴熟地换下僧袍,投身于另一重身份。从2006年参加某传销组织在酒店聚餐的便装照,到近年来频繁出入各类高档娱乐场所;从“
”“1040阳光工程”到“沃尔克”炒外汇,他凭借多年积累的传销经验,不断将手伸向信众甚至地方。


(当事人提供)
“上下有人,谁都动不了我。”常某旸在酒酣耳热之际的这句炫耀,仿佛成了一种现实的注脚。在象山,如他这般“.花.和.尚.”并非孤例,而是渐成气候,形成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白天在寺中讲经说法,夜晚却在酒桌上推杯换盏、谈笑风生,将清净道场彻底异化为名利场。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地象山对这类“法师”表现出不同寻常的“青睐”,不仅默许其行为,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其扎根繁衍,形成某种共生态势。
当身份沦为面具,袈裟变成工装,这些“法师”们穿梭于寺院与豪宅之间,将佛法经卷扭曲为生意经,不仅玷污清净,更欺骗了广大劳动人民。
象山“法师”乱象是一场对法律、道德与基层治理的考验。清除佛门污垢,还一片清净,已刻不容缓。
评论列表